01
互金建设下一步技术+模式
记者:现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为王"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对细分领域,比如说支付、保险、基金、理财的关注更多。投资企业模式还是投资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细分领域更重要?
王超:首先,即使你创新了一个模式,其他人可以很快地学习和复制,所以模式不是核心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模式不重要,关键要看模式后面的支撑。比如说拍拍贷,核心的能力和优势在于它依托互联网平台结合大数据运营和风控的能力,与P2P的模式结合起来才是最有利的武器。
第二,细分领域,做投资的时候经常讨论什么样的赛道能出来独角兽,对于金融行业来讲,整个金融市场规模很大,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足够的空间,相关的头部企业规模都相当大,所谓的赛道并不是问题,关键看它有没有结合到先进科技来显示它的潜力。
中国经济体量很大,金融行业基础又比较好,构成了好的大环境和背景。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成熟公司,更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真正结合客户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记者:近期BAJ纷纷剥离自己的金融业务,准备分离上市,您如何看待?
王超:第一,几家巨头的出身和基因都不一样,决定了他们跟金融的结合点、发展路径、背后逻辑也不同。在中国,阿里最早试水互联网金融领域,因为最早它做电商平台,核心是解决买家和卖家之间信任的问题,所以它做了第三方支付,今天支付宝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之一。后面沿着这条路做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余额宝、芝麻信用、蚂蚁金服,又把整个阿里的金融布局做了统筹,所以今天形成了阿里金融的庞大体系。百度是做搜索出身,更重信息,所以征信和支付业务更多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京东走另外一条路,京东白条包括现在开发的B2B2C还有2F,都是围绕整个京东的平台生态体系切入,更好地贴近用户。虽然出身和基因不一样,但是四家都抓了最核心的东西服务于客户。
记者: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领先世界,如果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要出海,是技术出海还是模式出海,初期的最佳地点又在哪里?
王超:互联网金融出海我觉得更大的程度上应该是技术和模式相结合,借鉴中国市场的相关经验,比如跟东南亚本地的市场结合并落地,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另外,东南亚的经济在过去几年持续发展,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点,BAT在相关的领域也做了一些布局。
02
互金企业的护城河关键在建设核心竞争力
记者:怎么看待资本从前期关注天使轮投资到现在关心成熟期项目?
王超:从行业的规律来讲,到C轮和D轮的企业,融资的规模变大,对两端选择都高,整个行业融资的数据就会下降。另外,快速的成长期后,大家对企业的关注点跟初期不一样,初期比较关注模式,当模式基本上被验证,就会关注业务规模、运营数据以及未来的趋势。
从投资的角度讲,尤其是投一些创新或者一些成长比较快的企业,正常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背后的逻辑是要建立非常核心的能力和竞争力。核心能力是未来的护城河,是未来跑赢长跑的关键。如果说花钱只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那么在未来真正业务发展和对应的现金流预期可能不是那么匹配。
记者:2017年是互金行业上市的大潮,但之后出现股价打折的现象,当下是互金上市是好的时机吗?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上市"性价比"怎么样?
王超:上市之后PE是一个大家都会用的估值方法,PE影射出大家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这个数字是一个客观的数字,可以对标其他的行业,看看目前是不是合理的价位。我觉得这一波IPO之后股价的下跌,更重要的原因是监管。2017年到2018年,整个金融领域,监管是一个关键词,正是因为监管政策和环境发生的一些变化,所以市场对不确定性的担忧表现在股价或者二级市场上。监管不会区别对待,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有公司都会受到影响,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公司业务的波动或者振荡反映在二级市场上,核心还是因为监管环境。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投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价值和价值投资。
03
普惠金融VS传统金融机遇与挑战
记者:互联网金融小额高频的模式更像现在提倡的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的发展会给传统金融的发展带来哪些挑战?
王超:不应该说是挑战或者颠覆。
首先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创新和有利的补充,与现在的金融体系,比如银行、保险、信托的存在模式和定位有所差异。普惠金融其实是让更多需要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人能够得到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让大众受益,这是非常核心的。
第二,传统的金融模式会通过分支机构、网点去做,服务的用户和区域,会有战略侧重,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这就造成一些小白用户或者广大的相对中层、中下层的用户没有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这些地方互联网金融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例如通过一些非传统的方式,一些线上的技术手段,同样达到信息核实或者验证的效果。这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或普惠金融应该去思考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它应该构成对传统金融更有利的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金融行业也在拥抱科技和互联网,这就变成多赢的局面。互金的规模其实相比银行小很多,大家不用太担心。
04
严监管下投机者出清
记者:2017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强监管贯穿了互联网金融,强监管的环境下对投资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超:应该更好地理解监管,这里面两个核心,一是监管的目的是实现行业长期更好的发展,二是监管条例短期及长期的影响。这两点来看,企业和监管者是站在同样的角度看问题的。短期内,有一些相对指令性的指导意见出台,可能会给优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业务上的影响或者限制。从长期来看,监管相关的条例落地实施之后,以前相对不规范或投机的企业就会逐渐被清掉,市场实际变得更加的清澈透明,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记者:在强监管的环境下,第三方外包服务生长比较旺盛,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王超:整个金融行业规模很大,围绕金融企业提供外包或者第三方服务的这些公司能做到一定规模,相应的收入也会比较大。另外在强监管的环境下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可能确实受监管的影响会小一些,发展空间和灵活度更大一些,但是核心问题是这些企业定位是什么。原则上是技术含量越高、门槛越高的服务对应的价值也越大,基本上是这样的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君联资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