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说
有句话叫“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我们买基金也应当抱着这样的心态,期待高收益没错儿,但也要打个预防针,万一跌了,受得了么?
基金最坏能跌到什么程度?最坏跌到清盘线。没有清盘线可以跌到差不多“灰飞烟灭”。完全不是危言耸听,一起看看这个单账户基金是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把钱亏完的,注意,业绩最好的时候也曾接近翻倍,之后便跌跌不休:
这个基金的风险太大。
幸好业绩做成这样的不多
那么,我们怎么衡量基金的风险?可以关注一个风险控制指标:最大回撤。
最大亏损是个绝对值概念,最大回撤是一个相对值概念,就是在选定时段内任一时点往后推,基金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最大的收益率回撤幅度。像上面这个例子计算净值从1走到1.1这个时间段的最大回撤就是26.7%,
计算方法如下:
行情好的时候,我们操心基金业绩能不能跑赢市场、战胜同类;行情反转,看基金经理能不能控制住回撤提上议程。任何时候都不存在单边市场,波动是永恒的主题,几次剧烈波动大家也都经历过,黑天鹅不期而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关注一下基金的回撤指标,对未来净值的演绎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会更加清楚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基金,回避什么样的基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发现,在最近一个月公布净值的9346只股票型私募产品中(净值日期区间:2017-12-8~2018-1-12),各产品成立以来最大回撤的平均值为-17.69%(平均值就是一把尺,尺度不够大)。不过市场环境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不是每只私募都赶上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也有私募从未经历2015年股市千股跌停的场面,当然也有在2016年1月熔断之后新成立的产品,按基金成立时段拆开来看,情况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结论,看起来回撤不大的,可能是尚未遭遇极端市场环境的缘故。极端行情成为某些产品回撤的起点,比如某信托发行的湘*资本1号净值从2015年6月12日就进入了下行通道,截止到2017年12月29日,创下-81.49%的回撤。
湘*资本1号收益走势图
但这也并不是说任意产品的最大回撤都只会出现在极端的市场环境中,成立以来回撤最大的股票型私募产品,是一款券商资管发行的私募分级产品的劣后份额,估计杠杆比例较大,最新净值0.145,最大回撤-88.45%,最大回撤区间2016年8月18日到2017年12月28日。
如果我们以成立在熔断前的时间点为限,有些股票型产品至今的回撤还是控制在20%以内的,篇幅所限,点到为止(不是每个产品都罗列,按成立日期排序):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A股市场二八行情充分演绎,剔除掉新股后的3003只股票中,今年上涨的股票684只,下跌的股票2319只,上涨的股票占比22.78%,下跌的股票占77.22%。涨幅最高的鸿特精密上涨329.69%,跌幅最大的*ST中安下跌69.65%。股票型私募们又回撤了多少呢?平均回撤了-11%。景林全球在2017年回撤最小,为-0.01%,2017年回撤最大的仍旧是一款券商分级产品,回撤为-85.19%:
普通股票型私募2017年回撤分布
基金回撤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这里面就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原因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有的产品结构本身就意味着非常大的风险,比如结构化产品的劣后,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极端回撤出自这里的居多。再者,基金经理识别风险的能力不同。当市场下跌,有的人认为已经跌透了,可以抄底了,但实际上抄在了半山腰。同时,也有私募是严格止损,既然参悟不透市场的走向,那么不如果断砍仓一走了之。但是也有这样的基金经理,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买的股票是有价值的,短期回撤不足为虑,怎么跌下去就会怎么涨上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一般这样的基金都是持股比较集中的。他得有高超的选股能力。
因此认清基金经理的能力以及对下跌的态度和操作原则是必须的。
回撤大小和是否具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并无必然关联。长期业绩好的私募,回撤有大有小。有些产品回过头来看,历史上回撤也不小,有-40%甚至-60%,但长期年化收益也能在20%上下,收益可观。问题是又有几人能不离不弃?但另一些产品回撤吓人,投资者始终如一坚守,仍然没能换来业绩。
说来说去,最大回撤对选基金的意义何在?用于比较。看指数回撤了多少,基金回撤了多少;基金平均回撤了多少,你手里的基金又回撤了多少。如果遇到收益率差不多的产品的时候,何不买那个回撤小的?
对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清醒认识,有的产品大家都说好,但可能不是你的菜。但是像保银中国价值这种经历了2015年股市剧烈波动,最大回撤仍然只有3%的,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客户来说,其实是很好的选择。
100元跌到50元,跌幅是50%,而从50元涨到100元,则需要涨100%。跌下去想要反弹上来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来说,跌下去幅度越大,涨回来难度越高。那么基金涨上来要花多久?此时就可以计算下净值修复时间的长短,看净值能不能快速回弹,这又是另外一道计算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