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说
朋友圈隔三差五就被各种危机论霸屏:“中产危机”“中年危机”“教育危机”“财富危机”……
其实,所有焦虑归结起来就这几个字:穷,怕穷,怕变穷。
好买君就有一朋友,年届40,手头儿有闲钱,却整天心发慌。他怕人家都在投资,一年赚他个十几二十几的收益,自己要是把钱攥在手里,无异于坐等贬值。于是逢人便打听有啥好项目。
从没学过金融的他为此还去啃一些研究报告。结果可想而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方向没错,不得不说,有些经济学家、明星分析师就是看得比较准。比如,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1500万年薪”的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前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4年高喊“5000点不是梦”,2015年又喊“一线城市房价翻一倍”,确实应验了,不然你以为1500万年薪真是“许家” 印的?
研报原文难懂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市场上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研报的“白话文”。他们有曾经的新财富宏观研究第一名的任泽平、姜超,曾经策略研究最佳分析师第一名以及今年最佳港股策略分析师的兴业证券张忆东,曾经新财富最佳债券分析师的徐寒飞,今年策略研究第一名的荀玉根团队等。
2018年怎么投资?房子和股市作为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资产,2018年具体会怎样表现?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投 啥 才 赚 钱
观点提炼
任泽平:2016-2018年经济L型,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突破L型的一横。所有的经济空头必须在明年下半年以前翻多,否则将没有机会。17、18年炒基本面股票,19、20年买人口流入的房子。
姜超: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改善了商品价格,但经济的企稳回升还是要归功于总需求,而这背后依然是依靠出口、地产、基建这些传统需求在拉动。2017年去金融杠杆,2018年去经济杠杆,去杠杆后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将驱动2018年债市迎来慢牛。政府严格控制货币总量的背景下,债市主要机会来自配置而非交易。
任志强:对于房价,“现在不敢说了”。2018年出不了房产税,一定要出房产税,那也要先取消其他一些费用。限价等调控会不会放松要取决于政府的钱袋子
荀玉根:2018年继续乐观,股市从震荡步入慢牛初期,龙头携手成长龙头,核心逻辑是企业盈利改善、机构资金入场。金融估值盈利性价比最优,消费白马估值提升空间有限,未来依靠业绩增长仍具备配置意义。
张忆东:2018年下半年港股开启主升浪,做出该判断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港股基本面,二是港股制度改革。首推保险股,特别是港股的保险股目前从全球范围内比较依然是被低估的。
徐寒飞:从幅度、时间来看,市场的安全边际已经大幅度上升,徐寒飞认为2018年有可能会有一波非常大的收益率下行,不过他提醒当前市场的调整可能还没有走完。
不过相比观点本身,还是建议大家多看观点背后的逻辑。因为过去对,不一定现在就对,但是经常对的人,听听他们的思考,更有价值。
投资脱离不了经济基本面,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对2018年经济的看法。
任泽平:所有的经济空头必须在明年下半年以前翻多,否则将没有机会
“2016-2018年经济L型,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突破L型的一横。”任泽平亮出了旗帜鲜明的观点。
众所周知,任泽平2017年年初一直在喊“新周期”:新周期意味着经济已经触底,不需要再通过刺激房地产来稳增长。他说,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会有新的一轮产能投资的启动,但是这一轮产能投资的启动可能不是落后产能,可能是先进制造、消费升级、转型,符合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需要,这是新周期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性力量。
2019年经济突破L型的逻辑思考如下:
一方面,这一轮的改革是有诚意的,而且随着新政策周期的开始,执行力跟以前是不一样的。而且他倾向于认为2015年12月份中央所提出来的“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历了高增长,年均增长将近10%,9.8%,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随着增长动力的转换,大约在2010年前后,中国开始增速换挡,基本出现了单边下行。2010年到2015年,市场自发的力量在出清,又叠加了2016年到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根据任泽平微观调研,产能的去化实际上比市场预期要充分,制造业大规模涨价,他认为有些领域很有可能出现了供不应求。
姜超:2018年去经济杠杆,控制货币总量
虽然过去几年供给侧改革改善了商品价格,但经济的企稳回升还是要归功于总需求,而这背后依然是依靠出口、地产、基建这些传统需求在拉动,依赖于13%左右的社会融资增速、20%左右的居民信贷增速和35%左右的信托贷款增速。姜超认为,未来政策将转向去杠杆和补短板,理由如下。
过去10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举债,而且债务增长远超经济需要。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依靠举债发展的模式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我国从08-17年,全社会杠杆率从130%升至目前的242%,10年之内杠杆率几乎翻倍,已经达到美国次贷危机以前的水平。在过去两年,如果只是单独看中国的企业部门,很多人感觉新周期已经呼之欲出了,比如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达20%,企业部门负债率也不再上升。但是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部门债务改善的代价是居民和政府的负债率创出了新高,去产能、去库存改善了企业部门杠杆率,但是去产能导致商品价格大涨、去库存依靠三四线地产销量大涨,而去库存全部靠居民大幅举债在买单,16、17年至今居民的新增负债分别是7、8万亿,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10%,而这一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在05年时最高的大约9%。
从海外去杠杆经验来看,要去掉经济杠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应该降低货币增速,而7月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把去杠杆作为主要目标,把控制货币总量作为主要手段。
中国预测房价最准的人说房地产
任志强:2018年出不了房产税,限价等调控会不会放松要取决于政府的钱袋子
任志强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分析师,但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预测房价最准的人”。不过,每到年末都会预测房价走势的任志强却说:“现在不敢说了。”
关于未来房价,任志强只给出了一些基本方法论。“房地产行业决定房价的因素可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层次,就是基本制度,这决定了不同的周期变化,有一些可变,有一些是不变的。同时有一些是可以博弈的,比如说微观政策,是可以通过市场博弈进行的,那么当微观政策宽松的时候博弈就非常明显。当然了,环境紧张的时候市场作用就小一些,就是得听政府的。”
前两天,在一场楼市发布会上,任志强说2018年出不了房产税,一定要出房产税,那也要先取消其他一些费用。在2018年限价等调控会不会放松的问题上,任志强直言调控如何进展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比较紧张了,而我们房地产就是尿壶,夜壶总是在尿急的时候才用。”
任泽平:19、20年买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
前段时间,任泽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的投资建议是17、18年炒基本面股票,19、20年买人口流入的房子。
在任泽平看来,房地产周期概括一句话就是: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房地产短周期主要受金融政策影响,比如货币收紧、加息等会影响房价短期的走势。长期来说人口流入的地方有潜力,因为人才是房子的最终需求,人都跑了,这个地方房地产肯定没有投资价值长期来说。中期看土地,人流入的城市中最近这两年没供地的,那更有投资前景了。
在土地供应上,任泽平认为存在人地分离,供需错配。为什么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因为我们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小城市,区域均衡发展”的城市化指导思想下,土地向三四线、中西部倾斜,人口向大的都市圈集聚,导致了人口城市化和和土地城镇化明显背离,从而导致了人地分离,供需错配,一二线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这是根本的原因。
另外,任泽平认为未来人口向大城市持续聚集。中国过去十多年,我们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一直没变,“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这就是我们城市化的思路。但是全球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巴西、意大利、菲律宾、英国、印度无一例外,不管什么样的经济体,人不断往大的都市圈流入,是最基本的规律和趋势。为什么?因为大都市更节约土地,更节约资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能为年轻人带来梦想,这是几百年来城市文明的胜利,这是一种文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是逆城镇化的,是不符合规律的。
和世界上大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现在用于房地产、特别是用于住宅的土地供给,在整个城市的面积比重是偏小的。任泽平通过研究美国、日本等地多年来的人口流动状况,得出“年轻人大规模往大都市圈流动”的结论,而中国这几年人口流动的趋势,也基本是从东北、西北往四大都市圈和区域核心城市流动。
2018年股市的方向在哪里?
荀玉根:2018年股市从震荡步入慢牛初期,金融最具配置价值
在荀玉根看来,2016年以来的市场结构分化,价值和成长、大盘和小盘风格表现迥异,本质上源于盈利和估值匹配度的差异。他对2018年继续乐观,价值龙头携手成长龙头,核心逻辑是企业盈利改善、机构资金入场。
他将2018年的市场策略用“新时代,新牛市”来概括,所谓新时代的新牛市,有三个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盈利回升源于结构,更持久;二是机构资金占比提高,更平缓;三是中国自主品牌崛起,龙头化。
他认为本轮盈利周期与以往不同,宏观上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过去是经济体量由小变大,重视量的增长,新时代经济将从大走向强,核心是质的提升。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需求扩张对经济增长和盈利改善的边际贡献递减,结构优化成为推动企业盈利改善的主因。
过去1-2年中国也步入宏观经济平、微观盈利上的阶段,本质上也源于三方面的结构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消费对GDP的贡献提升,规模不断提高的消费和科技业绩较靓丽,助推整体盈利改善。二是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盈利能力更强。自2010年以来消费类和周期性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而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各细分领域处龙头地位,上市公司业绩更优也表明龙头比非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更强。行业集中度提升巩固龙头地位,加之龙头盈利能力更强,从而绩优龙头推动整体盈利改善。三是企业国际化加快。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海外业务张张快,高增长的海外业务助力整体业绩向好。
从入市资金来看,荀玉根认为,机构资金占比上升是个趋势,我国机构投资者+外资有望成为2018年A股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市场表现将更平稳,机构投资持股比例的提高也将强化龙头股效应。
在价值龙头估值修复逻辑演绎之后,他认为市场将更加关注以中证500为代表的成长龙头的业绩增长,价值龙头携手成长龙头前行。金融估值盈利性价比最优,消费白马估值提升空间有限,未来依靠业绩增长仍具备配置意义。
张忆东:2018年下半年港股开启主升浪,首推保险股
张忆东说,做出该判断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港股基本面,二是港股制度改革。
首先,基于结构优化、强者恒强的基本面大逻辑,恒指以及国企指数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明年的中报不差,有望超预期。一方面,腾讯为代表的科技股龙头不会因为中国GDP增速从6.9%小幅度回到6.6%而出现盈利大幅下降,他们的业绩动力来自经济转型。另一方面,港股金融股2018年的盈利预测被低估了,有望逐步提升。当前彭博预期恒指银行股2018年盈利增长是6%,但是张忆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企稳,不良率改善、息差扩张,港股银行股明年有望超过10%。
其次,港股制度改革明年将实现重大突破,显著提升港股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他说,2018下半年将看到更多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及创新型公司来港上市。港交所上市制度将出现以下重大变化:允许已在其他市场上市的内地新经济公司、容许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技术发行人、容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发行人在香港主板上市。就像2005年之前A股对当时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很差,不断被边缘化;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代表性的H股龙头公司2006年回归到A股上市,A股2006-2007年实现超级大牛市行情。相类似,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港股开启长期牛市。
同时,张忆东首推保险股,主要有几个原因:长期来看,中国的寿险正处于类似美国80年代的高速成长阶段,居民需求提升,寿险密度和深度提升空间大。中短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受益于“保险姓保”监管下竞争格局改善。长债利率回升,2018年计提准备金压力下降,保险公司将释放利润。短期来看,中资保险股的估值在全球依然偏低。
2018年的债市会变好吗?
徐寒飞:2018年债市大幅反弹越来越近,大概在春节前后
徐寒飞对2018年经济比较悲观,他认为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继续探底6.5%。2017 年稳增长靠的还是“融资扩展”+“财政扩展”+“出口改善”,但 18 年三大因素的边际改善空间有限。对债券市场来讲,从幅度、时间来看,市场的安全边际已经大幅度上升,徐寒飞认为2018年有可能会有一波非常大的收益率下行,不过他提醒当前市场的调整可能还没有走完,债券短周期内去杠杆仍将继续,监管政策可能会非常有效,不要低估监管的决心。
不过徐寒飞认为长周期看,对债市不必悲观。
他认为宏观会经过三到四年的L形,有小的波动,但不会出现大的经济反弹。而货币政策从准备金和利率来看,已经是在下降的过程中,但是从短期资金成本来看央行是收紧的。利率周期,从时间上来看其实上行的幅度还只是到了中位数,还没有调整到足够长的时间,做空的力量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释放。长端相对于短端,利差不会反弹太多,因为期限利差短期反应的是市场预期,中长期还是反应了经济增长的中枢。当前经济增长中枢下行,长端利差也在下行,只要中国的潜在增速和长期增长不出现大的反弹的话,徐寒飞认为收益率曲线不可能会变得特别高,这约束了债市下跌的空间。因此长周期对债市不悲观。
姜超:2018年债市迎来慢牛,未来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慢的一轮慢牛
在2017夏天喊出“我们可能正站在新一轮债牛前夜”的任泽平转为中性立场,而姜超则扛起了债市多头的大旗,高呼“现在肯定是新一轮债券牛市前夜,不要倒在黎明前!”
他认为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本轮经济回升主因出口和投资拉动。在人民币整体升值的背景下,18年的出口增速承压。投资方面,地产销售下滑并负增长将带动地产投资下行,制造业投资受制于负债约束和环保限产因素低位徘徊,基建投资托底但资金来源受限,库存周期接近尾声,经济增速下行拐点已经出现。
当前PPI高企CPI低迷,需求回落和贫富差距约束下,PPI将大概率向下与CPI接轨。18年CPI或前高后低,同比均值在2.0%左右,油价因素也不会改变PPI同比的趋势性下行。
同时,他认为2018年主要政策将转向去杠杆和补短板,其中去杠杆需要收货币。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稳健,大水漫灌难现。
去杠杆后社会融资需求回落将驱动2018年债市迎来慢牛,如果行情不由央行放水驱动而由基本面驱动,未来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慢的一轮慢牛,政府严格控制货币总量的背景下,债市主要机会来自配置而非交易。
好买提醒: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好买臻财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