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中国央行持续降准降息,存款利率也一路跌到1%。
利率越降越低,中国是不是已经进入低利率时代?这对我们又有何影响?
利率是怎么来的?
最开始的利率,可以理解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加上借钱的风险补偿。
央行是利率的“总开关”,由央行定的这个利率,被称为基准利率或者政策利率。在美国叫fed fund rates,在中国叫LPR。我们平时说的央行加息降息,指的就是这个利率。商业银行会根据这个基准,去调节自己的存贷款利率。
除此之外,央行还有一套政策包,里面有降准、量化宽松等工具,可以通过调节资金流动性,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遵循这套“央行定基准,市场定实际”的框架。
央行基于主要政策目标——控通胀和保经济,来决定加息还是降息。当通胀升高,物价上涨,往往意味着经济过热,央行就会加息。利率高了,大家就都去存钱了,企业也不想贷款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物价上涨就被抑制了。反过来,央行要是觉得经济增长乏力,就会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活力。
美国的低利率启示
21世纪以来,美国有过两次“史诗级低利率”,一次为拯救金融危机,一次为抵御疫情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破产引发连锁反应,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失业率飙至10%。美联储紧急打出“零利率+三轮量化宽松”的组合拳。这一波大放水持续了七年,国债利率直降,企业跟着疯狂发债;房贷利率砍半,推动房价触底反弹;股市一路长牛,标普500翻了两倍!
美联储一看,经济恢复得真不错,于是为了避免短期巨震,美联储开始了“史上最慢”的加息周期,一点点的往上加,逐步回归到正常利率区间。
可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美国GDP环比暴跌31%,失业率更是冲上14%。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再次开启“零利率+无限QE”。在政策的刺激下,标普500又翻倍了,房价又大涨了。但这次,全球能源危机席卷而来,美国通胀从1.7%飙升至9.1%,逼得美联储紧急刹车,在2022年暴力加息500基点,创40年来最激进的节奏。
但是,央行降息,物价和经济却也有不见起色的时候,比如日本。
美国的低利率启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裂,陷入了长期的通货紧缩。
为了刺激经济,1999年,利率降到零,开启全球先河。2001年-2006年,进行大规模QE,持续购买国债。2013年,实施升级版QQE,不仅加速购买国债,还购买风险资产如ETF。2016年,推出负利率政策,相当于利率变税收,通过对银行持有的现金征税来鼓励银行放贷。同时,还引入了YCC政策,直接干预长期国债收益率,使其维持在0%附近。
可日本经济依旧在那趴着不动,长期处于低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想要刺激消费,却导致了低欲望社会。想要促进投资,却导致了资金外流。
所以,低利率并非刺激经济的万能药,如果经济体本身存在结构性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创新能力不足等,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一些负面后果,例如货币持续贬值,政府债务负担加重等。
不少经济学家,把中日经济放在一起对比,探讨我们会不会也进入了长期低利率时期。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中国当前走向零利率的概率并不高。一是因为中国拥有较大的国内需求潜力,经济也仍然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二是因为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还要兼顾稳定汇率等目标,灵活性更强一些。
在不同国家的低利率时期,人们理财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比如说日本,就倾向于减少银行存款持有现金,以及加大海外配置增厚收益。同时,也会更多配置保险和黄金。而美国呢,更多的是增配风险资产,尤其是ETF等被动投资,也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潮。
国内比较明显的就是资产荒现象。近期银行存款利率更是出现了长短端倒挂,期限长的定存反而利息更少了,理财感觉越来越难了。
若想更全面的了解利率,欢迎观看好买财富视频号完整版视频《低利率生存指南》 !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文中观点不代表平台投资意见,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