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对美国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征收“对等关税”。
“对等关税”政策一经提出即引起全球股市剧震。4月4日,中国对美国关税进行反制,“关税风暴”的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波动,标普500指数4月3日、4月4日两个交易日跌去约10%,纳斯达克指数较2024年12月高点回撤22%,步入技术性熊市。欧洲、亚太股市也均有较大波动。
以下,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我们将讨论三个问题:
一、正发生着什么
二、未来会怎么样
三、现在该怎么做
特朗普掀起“关税风暴”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竞选时即有较为激进的关税表述,提出对进入美国的商品全面征收10%基准关税,并对中国商品加征60%或更高的关税。特朗普2.0时代开启后,其关税动作不断,但为何4月2日的“对等关税”会在资本市场掀起巨大波澜呢?
以下我们梳理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时间线。
由上表可见,特朗普1月20日就职至4月2日期间,其关税政策具有针对性与连贯性。市场也更多的将关税政策解读为谈判工具,并未预期到关税会对经济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影响。
而4月2日的“对等关税”政策彻底超出了市场预期。
首先,“对等关税”根据对美贸易差额计算,计算方式与较高的计算结果都让人始料未及。
其次,全面的、高额的关税将提升通胀并使经济受损,这两者恰恰是股市投资者最不愿见到的。“对等关税”政策公布以来,国际投行相继调高美国的通胀预期与经济衰退概率。
最后,各经济体对美国关税的反制可能会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停滞与经济受损,由此开始带动股市再定价,并在短期剧烈调整中出现恐慌潮与流动性冲击。
我们正身处这个旋涡之中。
风暴终会平息,
问题是持续多久
长期而言这一切都会过去。就像2018年特朗普1.0时期的关税问题与2022年美联储的激进加息现在早已成为历史。
长期来看,股市走势取决于经济总量与社会财富的变化。中期来看,股市表现由经济结构问题或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相较之下,关税政策造成的情绪起伏或经济波动更像是短期涟漪。
问题在于,这种短期冲击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会持续多久?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若特朗普保持着其在自传《交易的艺术》中叙述的谈判策略,将极限施压作为一种谈判手段,把“对等关税”作为一个谈判筹码。那随着施压过后的谈判开启,关税冲突可能会有更多变化,全球股市的单边向下可能会变成上下剧震,并逐渐消化这一短期变量。
这种情况的概率不低,股市受到的更像是短期“惊吓”,不过我们仍然要付出一些耐心等待。
比较不利的情况是,关税争端一再升级且流动性冲击蔓延,从而造成更为极端的风险与波动。
这种情况的概率低一些,且可能触发针对性的救市政策。此时我们需要承担的颠簸会大一些,面对的局面也可能严峻些。
不论怎样,现在是需要我们付出勇气与耐心的时刻。1950年至今的70多年时间里,美股标普500指数回撤20%以上的情况共出现过16次(算上这一次),差不多5年一次,并不常见,但也会发生。如果我们的投资时间够长,可以说注定会遇到今天这样的波动。我们要知道股市不会无休止的下跌,市场的极端情绪会逐渐平复,并最终回归正轨。
那么身处风暴之中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压力测试之中,
保持冷静与韧性
过往我们一再提示资配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年可能的高波动环境中,需要重视绝对收益资产的配置。
现在,当风险事件爆发,各类资产波动率显著加大之时,一方面,我们应审视资配组合在压力测试之下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思考短期波动是否带来了一些机会。
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应该做的事情包括:
一、避免情绪化交易
不要因短期回撤的痛苦或对进一步下跌的恐惧,去减持质地与底层逻辑均未出现显著变化的金融产品。
二、优化资产配置
波动是金融市场的脉搏,“黑天鹅”难以避免,不在今天也可能在未来。既然今天出现了,那在这场压力测试中,你组合的波动如何,你的波动承受能力如何,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固定收益与绝对收益资产的配比,资配组合是否有值得优化的地方,这是每位投资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关注战术性机会
危机虽然可怕,但也有“不浪费每一次危机的说法”,但把握机会对投资者的经验与能力有一定要求。一个可以参考的简单思路是:是否有什么金融产品,你一直以来看好它的长期逻辑,现在的短期波动正提供比过往更好的介入机会?
如果关税争端并没有影响一些金融产品的长期赚钱逻辑,那短期回撤正带来机会。
综上,眼前的波动让人惊骇,但过去我们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甚至更糟糕的情形,2018-2019年的关税摩擦、2020年的疫情,2022年的俄乌冲突、通胀与加息,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再遇到,但投资不会就此停止。保证组合的韧性,保持心态的平静,确保不犯错误,合理把握机会,风暴终会停息。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重要提醒:
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