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买债基的人,多少有些紧张。
2022年底债基赎回踩踏仍让人心有余悸,今年4月份以来央妈又不断提示长端利率风险。现在,无论买债基的还是卖债基的,都神经紧绷,债市一有点波动,就赶紧琢磨琢磨风险大不大,会不会有踩踏。
种种迹象都表明,债市当前投资环境没那么让人省心了。
但是,资产就是荒,投资就是难,不买债,买啥呢?不投债基不投理财,投啥呢?
以下,我们就来谈谈这个矛盾,分析下当前固收产品(公私募债基、券商集合、银行理财)的性价比。
利率风险,草木皆兵
8月份以来,债基又有了些波动。下图展示了公募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和短期纯债基金指数近一年的走势。
如上图可见,今年以来,债基较明显的波动有两次,一次在四月末,央行公开发声提示长端利率风险。第二次就是八月以来的波动。
近期债市调整很难从基本面上找到原因,更多还是机构的交易行为:
机构投资者出于性价比、流动性等方面的考虑,进行调仓,引起了各类债券品种的波动。
其实对于这种不太过分的波动与不太重要的原因,我们不用过于在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这个现象:
眼下,但凡债市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忙着找原因,忙着琢磨2022年底的踩踏会否重现,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1、大量固收投资者难以承担波动。
2、债市确实可能出现大波动。
我们用一张图描绘下当前债市的投资环境。
看上图分位值一列,利率债与信用债利率都处于历史极低水平(因为刚从历史最低反弹上来一些)。
由上表我们也能看出,信用债收益率没比国债高多少,两者间的利差也是历史极低水平。所以最近债基投资者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国债涨了,但手中的债基却跌了。因为利差走阔,信用债下跌了。
如果你觉得“分位值”、“利差”这些概念有些晦涩,那再讲个更通俗易懂的常识:
当一件事突破历史极值之后,我们参考历史数据和历史规律时就该谨慎了。
不要再认为理财产品不会有波动,或者波动会小于某个历史极值,船已经驶出了历史海域。
经历过2022年底理财产品的赎回踩踏之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警惕类似风险的重现。被教育过的投资者也开始紧盯着债市的任何一丝波动。
这有点像被打过一枪之后,现在紧紧盯着枪口,做好准备,想等子弹再打出来的时候立刻躲开。
风险真正爆发的时候,往往迅速而猛烈,多数人还没来得及找原因即已倒下。
那么,这个风险是什么呢?
就是驱动利率持续走低,创出历史极值的一致预期出现扭转,也就是对经济基本面的悲观预期出现扭转。
这是个颇为奇妙的风险,乐观者热忱地相信风险一定会出现,悲观者则智慧地判定风险不大。
引发风险的形式,可能是超预期的财政刺激,可能是房价终于触底回升,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什么信号。
以上这些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正因如此,才被称之为风险。
选项不多,各有代价
以上,分析了债基的投资环境(收益率历史极低)和潜在风险(经济预期改善)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债基该怎么投?
其实,无论债基还是其他固收产品,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有什么风险,风险有多大,而是,不投固收的话,还能投啥呢?
面对一笔闲钱,投资者现在普遍的选项就是两个,存银行,或者买固收。如果担心波动,固收也不买了,那也就剩现金管理这条路了。
所以,如果担心债市波动,第一个思路是缩短久期,即考虑短债基金这些更偏现金管理的投资工具。
现金管理,风险小了,那收益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债基管理人比债基投资者更为焦虑:
不敢拉久期,不敢加杠杆,信用下沉机会不多,怎么增厚收益呢?
我们跟踪下来,私募债基管理人还有以下方法:
1、抓抓美元债的机会
2、找找可转债的机会
3、做做交易
这是投资债基的第二个思路,看看其他类别的债基(可转债,美元债),或者策略更多元的私募债基,也会有波动,但性价比或许更高些。
第三个思路,两眼一闭,持有到期(底层债券要与产品期限匹配),对于国运突然发力带来的波动风险,可以用A股基金对冲下。
最后,总结下债基的投资思路:
怕输:现金管理
想赢:私募债基
输赢折衷:股债资配
HOWBUY
债市相关解读
关联阅读
<完>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重要提醒:
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