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桥资产:2024,市场会有不错的机会

好买说:盘点2023市场,展望2024年的机会,仁桥资产认为,基于大概率以及谨慎的预期下,相信市场会有不错的机会,会有赚钱效应。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2023年的话,应该叫“得而复失”的一年。这与上一年的经历截然相反,从“失而复得”到“得而复失”,这一切的改变充满了戏剧性。市场是令人敬畏的,看似偶然的变化背后可能也是一种必然,说到底,周期的往复和轮回才是世间万物的宿命。2023年的结果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告别了多年的正收益。对我的投资人而言,我想表达的是一份真诚的歉意。对我自己而言,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差的表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自己,是更完整的自己,我都会理性地接纳。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才会客观地总结和反思,才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更好一些的自己。所以,这两个月我一直在梳理情绪,重建预期,希望在此记录下来。

回顾一下2023年的全球市场。中国市场,包括香港的表现可谓全球垫底。其他国家的市场,无论是美欧日等成熟市场,还是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今年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这与2022年全球股市皆墨的情况截然不同,而这种撕裂的市场表现加剧了国内投资人的痛苦和焦虑,毕竟幸福和痛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对的概念。回望十四年前,我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那时的沪深300指数和今天是一样的,而我们股票总市值已经从那时的26万亿增长到现在的88万亿,数字背后,反映了我们的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作为一名基金行业的从业者,数字背后也感到一份莫名的悲凉。十几年间投资人的真实收益又有多少呢?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继续成长壮大,走向世界,也希望这个市场能为每一位投资人带来长期的回报。但在这样的数字之下,我们也需要主动地调整收益预期,回归理性和现实。未来的世界必然充满变数,但不管怎样,仁桥都一定会耐心前行,初心不变。

回顾部分

今年的回顾更多是一些反思。

第一,首先是先入为主的乐观和应变能力的不足。

投资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往往是投资中高阶的要求,但是如果过于简单化,或者是想当然的简单化,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回到2022年底,我们刚刚熬过一年的熊市,而那时恰逢疫情政策的转折,其实是很朴素的想法,2023年,随着疫情的结束放开,消费的快速恢复,这些积极的变化会自然地振中国经济,进而带动股市的回暖。然而,这样的逻辑过于简单了,由此也造就了先入为主的乐观基调,事实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市场本身,他们都有着更为复杂的运行规律,说实话,这一年有了不少新的认知,比如“政策改变不了市场自身运行的周期”;“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更是信心和预期的函数”,当然,这些都是付出代价后的总结,但坦率讲,代价的底层原因还是过于乐观了。

关于应变能力的不足。其实应变能力一直都不是仁桥的强项,而且随着规模的增大,交易的意识和能力一定是趋于下降的,今年的换手率在本已不高的情况下继续大幅下降,本身也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所以换手率也并不是越低越好。面对市场形势的快速变化,逻辑上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重构,但整体上动作还是慢了,有侥幸心理。未来的方向除了要保持更高的敏感度之外,还要做好模块化的设置,熟悉更多的资产类别以及探索不同的投资策略和工具。这些是系统性的工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但肯定是改进的方向。

第二,对尾部风险的重新认知。

尾部风险本质上是一种流动性风险,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尾部风险更多存在于中小市值的公司中,因为这些公司长期交易不活跃,流动性不好,在熊市后期会遇到卖出成交困难的问题。但实则不然,很多时候尾部风险恰恰体现在大市值的公司中。什么原因呢?在熊市后期,恐慌逐渐蔓延的时候,机构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赎回压力,这个时候只能被动减仓,减什么呢?首先只能减大市值公司,其次只会减自己的“非核心资产”,而所谓的大市值的“非核心资产”,往往是其他一些投资者的核心资产,是的,这些投资者就包括我们。逆向投资人的品种多数属于此类,即有价值没趋势,有部分机构,但绝非抱团的品种。这也是最近几个月,各指数中沪深300和上证50调整更多的直接原因,这背后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赎回压力。对尾部风险的再认知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客观地讲,这种风险虽很难避免,但却可以降低伤害,所以记录下来以留自省。

第三,科技行业的短板依然存在。

我们一直说科技行业是我们的短板,这里面其实有一定的必然性。逆向策略在科技行业中的运用是非典型的,本质上是均值回归的原则很难匹配到科技行业,有些时候均值回归根本不存在。在国内,一个公司的产品在竞争加剧,或步入成熟期后,其盈利能力会近乎永久性的下滑,利润是回不去的,同时一旦新的产品或技术没有突破,这样的公司很可能面临被彻底淘汰的命运。所以在一个创新具有偶然性,长期竞争格局不稳定的行业中,逆向策略有先天的困难。不过,我们也没有放弃,一直在尝试和总结。今年上半年,按照行业反转的逻辑,我们选到了消费电子行业,最终锁定了一家在港股的消费电子龙头。说实话,行业选的没有错,但个股还是有问题,最终结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低估了企业盈利在低谷期的下限;二是低估了港股的波动性。总之,在经历数次探索,也交了不少学费之后,未来对科技企业的投资我们会遵循两个思路:一是在投资国内的企业时,会聚焦在公司产品所在的创新周期以及客户结构上,前者是在考察产业趋势,后者是在考察公司质地。很典型的一类情况就是,投资于相对不错的企业,其产品平均单价还在提升的阶段。另一个思路是,拓宽视野,投向海外,尝试投资那些可以引领创新,有定价权,格局更稳定的全球龙头。总之,希望有一天,当我们再谈到科技行业时,不再只有教训和反思,而是也有知行合一后的经验和收获。

第四,地产行业是今年最大的失血点,传统优势行业表现欠佳。

在行业层面上,地产是今年最大的失血点,其实已经是连续两年持续的失血。如果说之前还存在一些抗拒心理的话,那现在无疑需要承认这是一笔错误的投资。错误的本质是什么?主次矛盾搞错了。国内的地产行业,是一个持续增长和繁荣了二十年的产业,对于这样的行业,一旦进入一个中期且近乎是必然的调整期,其持续时间、调整幅度、激烈程度大概率是会超预期的,背后是规律和人性使然,这是过去两年行业的主要矛盾。至于行业的市值和估值贵不贵,长期结构和集中度上的优化与否,政策上何时出现拐点,这些是影响因子,但却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投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投资结果,多数时候都取决于他对主次矛盾的认知和判断,一旦搞错了,就是天壤之别,这一点,要谨记!那当前时点要怎么抉择呢?我想还是会保留部分地产产业链的配置,其实并不是不想认错,错了就是错了,也不是预期黑暗很快就能结束,甚至也无法判断终局的惨烈程度,我只是相信在当前的股价下,未来拐点之后的收益补偿大概率符合我的风险收益要求。不过更重要的是会做好仓位管理,不希望这个板块对组合未来的风险收益产生过大的影响,“不去赌”是仁桥组合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至于拐点何时出现,我确实不知道,但一定是发生在主次矛盾的变化之时。

另外,一些过往的优势行业,今年的表现也不理想。包括医药、保险等等。这里面的问题相对有些复杂,有的是因为延续了之前的逻辑体系,追求确定性的同时,忽略了一些更长期因子的变化;有的是缺少了翻石头的精神,少了深度挖掘和跟踪;当然也有一些是受突发事件或政策的影响,总之,整体的胜率偏低。这一点有些像2013年发生的情况,自下而上的贡献度是不够的,再强的逻辑也有出问题的时候,所以组合的平衡是需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知道未来优化的方向。投资的宿命就在于,每个人本质上都有惰性,都会路径依赖,都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而只有打破这一切才会有持续的进步和成长,自找苦吃无疑是逆人性的,长期来看,唯有热爱方能持久。

展望部分

展望2024年,我相信市场会有不错的机会,会有赚钱效应。这个判断我认为是基于大概率以及谨慎的预期下所得出的。有人可能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历史规律和过往分析框架未必还适合现在的市场,小概率风险也是存在的。没错,从事实抽象到观点的过程有多种可能性,但投资还是要基于大概率的情况去决策,因为基于小概率的正确本质上是一种运气,是无法持续的。不过,坦率地讲,面对当前的宏微观环境,盲目乐观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尊重事实,用更谨慎更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未来的机会。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思考。

第一, 关于市场整体风格的判断,先看下面两张图。


首先,过去两年,小市值股票整体上是跑赢的,2023年表现的更加明显,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基本面可解释的因素不多,但有一个原因应该影响比较大,就是量化资金的绝对和相对规模在快速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受量化资金偏好的中小市值公司,其资金面是相对占优的;而那些大市值公司,由于持仓的机构股东其规模在持续失血,股价自然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不过我想量化交易的优势不是永恒的,长期来看,“可以平抑波动,不能发现价值”的特征会带来一些问题,其规模和占比的提升可能也是有边界的,所以,简单的把近几年的情况进行线性外推是危险的。 

其次,从各指数PB/ROE的位置来看,上证50、沪深300这些代表大市值股票的指数相对处于低估的状态,未来我会更看好。可能很多人会反驳,这些指数不是今天才低估的,小股票溢价是国内市场长期的特色。这是事实没有错,但小股票溢价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小公司逐渐长大的成功概率是很高的,投资者愿意给予溢价。可如果未来经济增长下台阶了呢?那又会如何?这让我想起了十六七年前,还在基金公司做研究员的时候。最近,我把那个时期写过深度报告且评级为1的公司(买入建议)全部回顾了一遍。说实话,今天再看这些公司,可能真的谈不上是很优秀的公司,现在是不会买的,但即使是这些普通的公司,绝大多数市值和股价竟然也比十几年前翻了几倍,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因为我的命中率高,眼光好,而是因为有大量的公司分享了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这是系统性的成长,可能仅此而已。

第二,借镜观形,从美国的地产周期来看中国的地产走向。

08年的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地产行业以及美国经济,随后行业经历了深度调整,其中,霍顿和莱纳这些龙头公司股价跌了90%,近十年来,伴随着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以及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美国地产行业已重新回到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对比下面的几张图,从当前成交套数和总金额来看,两国的数据在考虑人口差异后基本是匹配的,我国的数据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所以,对我国地产行业的中长期交易总额勿需过度悲观,而成交结构中,一手和二手房的交易量会出现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国未来也不会例外。危机前后,美国地产商的竞争格局以及经营策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小地产商的逐步出清,头部地产公司的集中度有了明显提升,同时,龙头公司也改变了过往激进的经营策略,财务上追求稳健,负债率大幅下降,现金流明显好转,整个行业进入了非常良性的发展轨道,龙头公司霍顿、莱纳等股价危机后已上涨数十倍,并得到了伯克希尔的青睐。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的转变,对我国的地产公司来说,也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就像在前文回顾中所谈到的,尽管我们无法判断行业的调整在何时结束,但仍然相信,未来拐点之后的收益补偿会符合我们的风险收益要求,相应的配置仍会保留。

第三,2024年国内消费会有改善,互联网板块整体被低估。

前面谈过,反思2023年的过于乐观,消费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消费本质上是个结果,它既取决于消费能力,也受制于消费欲望。所以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更是信心和预期的函数。单纯的刺激消费其作用可能不大,最重要的是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不过从逻辑上,我认为消费也不会永远被推迟,毕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久了很多消费该花还得花,但居民的消费习惯未来也许会改变,从不花钱逐渐转变成不乱花钱。这意味着很多收智商税的产品逐渐会被淘汰,这类产品目前仍广泛存在,比如在服装、化妆品、甚至是部分酒类企业等都多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商业模式可能要进行一次重塑,最终,那些有高的性价比,实用性和功能性强的产品才会脱颖而出。未来迎接我们的应该是一个更理性的消费时代吧。

互联网公司是消费的重要载体,渗透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消费形式的方方面面。从总量和渗透率来看,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逐步进入成熟阶段,这一点,股票市场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认知并给予了极其保守的定价。但这些企业仍然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按照纯粹价值股的定价体系,目前也处于显著低估的状态,而且,我们也能看到,这些企业并没有彻底停滞,他们通过拓展边界,降本增效,仍在顽强的增长,在不远的未来,我相信市场仍欠他们一个重估的过程。

第四,展望未来,国内股票市场最大的资金来源会在哪里?

在上月月报中,我们谈到在01-05年的调整周期中,监管层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推出了开放式基金;二是批准了QFII的投资。回头来看,公募基金和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并成为了当前机构投资者中的核心力量。那面对如今暂处困境的市场,未来大的增量资金会来自哪里呢?首先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从美国的现状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已成为了美国股票市场单一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市值占比超30%,相比于第一和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给了民众更多的选择,也更加灵活。我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也在2022年破冰开闸,虽然初期金额还不大,制度细则上有些也待完善,但长期来看其潜力应该是巨大的。其次,银行理财资金早晚也会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近些年银行理财的规模在增长,但投资股票的金额和比例在下降,客观地讲,这里面确实受到了监管政策、产品设计和投资期限等诸多影响,不过从长期来看,伴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快速下降,高收益非标产品的消失,从逻辑上看,理财资金也只能被动的去参与高波动的股票市场,否则大概率无法满足客户的收益率要求,当然,这对银行的管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未必平坦,长期值得期待。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想讨论一下AI和“内卷”,这两者在之前的月报中都有所涉及但并未充分展开。 

关于AI,这无疑是今年最热的话题,不过说实话AI是没办法预测的。去年底,ChatGPT的诞生标志着AGI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是影响科技界的大事,人类的命运也许就此开始改变。OpenAI无疑是这项新技术的引领者,而年末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也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颇具戏剧性。从结果来看,在多数人眼中,Ilya会被认为是最为失意的那个人,但我觉得Ilya是应该被尊重和纪念的。也许在他的内心,人类与AI的关系类似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不仅是个聪明有本事的人,更应该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否则对社会一定是危害而不是贡献。Ilya的失意或许是一种必然,在历史上,新技术一旦诞生就无法被阻止,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AI时代已然降临。对于中国而言,AI进程我们起步晚,基础弱,但也在快速融入。中国的AI企业可能最缺的不是算力,而是踏踏实实做一个纯粹产品的初心,很多企业拿着PPT在不少场合“自吹自擂”,画大饼,急切的商业化,可能初心就已经错了,这不会是通向AGI的正确方向。另外,如果多年后AGI真的达到人类智慧,我想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想过这意味着什么,今天那些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未必会如约而至,相反,很可能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祝福并祈祷人类的共同命运吧。总之,长期可能无法预期,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在上个月的月报中,我们还谈到了“内卷”,这里的“内卷”与由于技术进步或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颠覆”是完全不同的,汽车替代马车,新能源替代旧能源,这些都是技术进步或社会变迁的结果。而我们说的“内卷”特指那些重复性的,抄来抄去的低水平竞争。“内卷”确实降低了要素成本,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如果仅把低成本作为社会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话,我想这终究不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内卷”也反映了社会在一些更重要的方面是欠缺的。首先是缺乏原始的创新,大家都在做从1到10的事情,从0到1的事情谁还愿意做呢?就像我们培养小孩子,我们肯定不希望他们成为那种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才去做什么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自己有想法,有创造力,哪怕是天马行空的,而这些小孩的成长往往需要的是平和包容的环境,积极的鼓励和大胆的放手,绝不是被大人们要求或命令出来的,小孩子成长如此,创新型的企业也需要类似的土壤。其次,缺少合作精神。如果一个企业只想着“卷”别人,那你也注定会成为后来人“卷”的目标,企业如何传承?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既没有合适的家族接班又缺少职业经理人的文化,所以中国的企业寿命都很短。然而我们看美国,他们拥有着完善的职业经理人的文化和体系,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成功的案例也明显更多,这背后我认为是一种合作精神和共赢思维。如何做大蛋糕的想法一定强于如何切分蛋糕的想法。中国企业的竞争意识,成本控制这些“卷”的形式我们已做到极致,但如何让企业长寿长青,可能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

最后,还是要回到我们基金行业。前一段,东方甄选的事件成为了社会焦点,也引发了行业内对MCN公司经营模式的讨论。其实,我们所在的基金行业,现状也类似于MCN公司,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各家都在培养和管理着自己的主播,甚至是一些超级主播。然而,这种经营超级主播的现状可能并不是基金行业最好的范式,因为在中国,首先,永恒的超级主播并不存在;其次,超级主播也推升了业绩曲线和投资者实际收益的差异问题,这既是我们整个行业的现状,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对投资者有价值,受人尊重并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是我们每一家资管机构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2024,仁桥需要努力,更需要破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仁桥资产,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