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泉近期保持密集调研,实地看到一些行业企业尽管面临阶段性压力,发展的新动能也在继续显现。我们看到压力之中有的企业通过创新升级攀升价值链,有的率先利用供应链重构契机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有的及时调整适应变化在行业内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我们总结发现,这些在压力之中抢抓机遇,获得新成长空间的企业,有一些共性特征,我们分享其中三个共性。
从成本优势走向技术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现为成本优势和价格便宜。近年来我们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优秀公司正从传统的成本领先者发展成为技术领先者。这一趋势在新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像车用锂电池,现在国产技术在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安全性、电池寿命等方面,几乎已经领先海外同行一代的水平。
相似的技术领先优势还出现在光伏领域,比如国内企业多次在不同技术线路中刷新了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光电转换效率是评价光伏技术潜力的核心指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同样面积、吸收同样光的太阳能电池发出更多的电。以2022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240GW计算,效率提升0.01%,意味着每年可多发1.4亿度电。
凭借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国内企业开始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蓝海”,出海也成为释放国内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国内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来自哪里?国内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人力资本红利是其中两个驱动因素。
假如我们拆解一个太阳能模块,会看到它由20多个产业链环节生产的产品组成。对于这种价值链很长的产业,技术和效率的提升往往依赖于每个环节的协作和积累。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设备以及它们的行业规模,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由基础化工和装备制造组成,长久以来,我国在这些传统产业领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形成了深度融合协作的产业集群,为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技术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技术领域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强。这种人力资本红利不仅来自国内教育上的积累,还有来自全球人才的回归。有数据显示,顶尖美籍华裔科学家归国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几乎增长了三倍。
正是依托国内这种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人力资本红利,头部企业能够建立和不断巩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并凭借技术领先优势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重构的压力,也是国内先行企业开始全球业务的机遇
“中国+1”(China plus one)是后疫情时代海外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跨国企业将原本集中投资于中国的产业部分转移到周边新兴经济体,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但我们看到,“中国+1”代表了分散风险的需求,却不能封锁中国品牌或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先行企业反而会受益于这一趋势,在国内站稳脚跟的同时,凭借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抓住供应链重构的窗口,开始全球业务的布局。
比如,随着近年来跨国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扩张或新建生产基地,中国先行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几乎同步开始了他们的墨西哥之旅。我们和这些零部件企业交流的时候,他们都提到,很多国际同行也都收到了来自墨西哥的邀请,而他们是第一批出发的。通过快速决策和行动,他们在保持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还把墨西哥开发成为触达更多全球品牌客户的新基地。
直接投资只是第一步。这些新目的地还有工业自动化、基础设施等新的需求有待被满足。比如,由于产业链重构等原因,墨西哥的电力消耗预计在未来十年还会进一步增长,但该国的发电严重依赖天然气,其中大部分天然气从美国进口而来。历史上,美国的天然气生产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墨西哥,两年前德州遭遇强暴风雪袭击,临时切断了对墨西哥的天然气供应以保内需,导致墨西哥电厂大规模停产,近500万家庭和工业用户断电。
因此,像墨西哥这样的出海目的地,要吸引外国公司到当地建厂,电力系统改造和投资需求非常迫切。除了电力,出海目的地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开发改造需求,比如道路交通、公用事业、工厂厂房、自动化生产线等。能够迅速抓住并满足这些新需求的公司找到了新的商机。我们看到,一批中国先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出海目的地的电网、基础设施和通用设备等领域,投资项目数量在增加。一旦这些新目的地的需求激增,这些先行企业将能填补空白并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们有理由相信,产业链重构的压力,也是中国先行企业开始全球业务的机遇,他们可以成为受益者,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存量竞争中的胜出者
在存量市场,包括一些传统上认为与房地产需求呈现正相关的行业内,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微妙的结构性变化。
我们看到一些优秀企业调整产品重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炼钢、铜加工等上游材料行业,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厚板这一特定类型的钢铁产量在2023年达到了三年来的最高水平,部分得益于一部分钢铁制造企业转移产品重心,用来支持造船舶和汽车工业不断增长的钢板需求。同样,铜管的产能利用率也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得益于现有住房空调更换的需求。
还有企业依靠优化产品策略,逆势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像一些建材企业,通过优化渠道和产品策略,推动产品从传统2B向2C业务拓展,今年以来在房地产整体承压下反而实现了单价提升。类似的,钢铁制造行业在2022年整体亏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公司盈利。然而,有企业在过去两年疫情期间依靠多元化产品策略,优化生产矩阵,其中高端或高利润产品占比近60%,为企业毛利润保持在相对可观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存量市场,面对相同的困难,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调整和积极应对的企业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假如是静态看待当下,也许看到的多是当下的一些压力,但如果用动态的眼光看,我们看到积极的力量在不断累积,很多行业依然在成长,企业在创造价值。特别是一些行业中的优秀公司,有的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领先全球,有的把业务拓展到海外、实现了逆势增长,有的在存量行业获得了更稳健的地位。这些是我们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的确定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淡水泉投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