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荀玉根:硬科技的区域分布和股市占比

好买说:今年以来AI智能应用渗透率开始提速,相关硬科技板块表现抢眼。海通策略认为,发展硬科技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国家战略层面正重点部署。我国硬科技发展区域差异明显,时、空维度显示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突出,产业发展重心逐步南移。

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紧迫性提升,而硬科技作为催生新产业变革、引领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变量,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本文将从宏观产业背景、中观地域分布和微观上市公司三个视角,从整体概况角度分析硬科技的分布特征与发展特点。

1.  宏观视角: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核心

加速硬科技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硬科技是一种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性领域共包含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新兴科技领域。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方面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和硬科技的概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赢得发展主动权,从而以硬科技创新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硬科技已逐步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硬科技领域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202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等机构多次围绕硬科技相关领域出台重要政策,为促进硬科技进一步深化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加速布局产生了重要提振效果。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文件,在8个区域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长期来看有望通过数字基建领域深化硬科技的发展进程。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数据局,长期来看有望显著增强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

加速硬科技发展已迫在眉睫。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加大对于中国的技术封锁。近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高端科技实施高压封锁手段,今年1月,荷兰和日本加入美国对华进行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同时今年10月美国商务部以涉俄为由,宣布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并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最终规则,我们认为海外的封锁打压或对我国硬科技领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3Q2中国大陆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仅占15%。另一方面,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进步周期正在启动。近年来全球各经济体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中国研发支出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虽仍处较低水平,但也在稳步推进,美国研发支出占其国内GDP的比重自2015年2.8%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3.5%(下同)、日本(3.2%,3.3%)、德国(2.9%,3.1%)、英国(2.3%,2.9%)、中国(2.1%,2.4%)。

从内部环境来看,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老龄化正在逐步加剧,据联合国人口署测算,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00年首次达到10%,符合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下的老龄化社会特征,同时在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将超25%,人口红利的加速消退或将致使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难以维系。此外,中国已在硬科技制造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并且处在上升阶段,中国机械设备制造综合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自2000年的0.58持续上升至2021年的1.8,未来伴随中国在硬科技制造领域继续有所突破,或将有望开启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

2. 区域视角:硬科技分布集聚效应突出

我国幅员辽阔,各行政区划之间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从中观地域分布的角度来研究硬科技的发展特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我国各区域间硬科技发展实力分化突出。硬科技在某一区域形成综合优势,往往需要依托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在科创领域的禀赋优势,以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因此,我们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角度,从产、学、研三大维度构建硬科技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各区域硬科技整体发展实力,共3个一级大类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层,具体指标内容可见下表。截取2007-2021年各年末为节点,按由高到低统计各省份百分位排名,按各二级指标层的权重进行加总后,再对一级指标进行等权加总得到最终的硬科技综合指标得分,以衡量各省份硬科技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的相对位置。

从综合指标来看,江苏(硬科技综合指标得分为91.1分,下同)、广东(89.6分)、北京(87.0分)、上海(82.6分)、山东(80.7分)在全国范围内硬科技发展实力较强,甘肃(17.9分)、宁夏(16.0分)、海南(14.1分)、青海(5.7分)、西藏(3.7分)硬科技整体发展实力较弱。

从二级细分指标来看,产业层作用于科研成果最终落地,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下游,其中广东(硬科技产业层综合指标为96.8分,下同)、江苏(93.7分)、浙江(90.5分)、山东(84.3分)、上海(79.1分)排名靠前;研究层主要探讨研发思路的可行性,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中游,其中广东(硬科技研究层综合指标为96.9分,下同)、江苏(92.2分)、北京(89.1分)、浙江(89.1分)、山东(84.4分)更为占优;教育层用于技术创新思路的供给,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上游,其中北京(硬科技教育层综合指标为93.8分,下同)、江苏(87.5分)、上海(86.0分)、陕西(79.7分)、湖北(79.7分)得分较高。

从空间分布维度看,硬科技的分布往往呈现产业集聚效应。受知识溢出效应拉动,城市往往会与周边区域共同组建产业园,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叠加硬科技实力较强的城市往往因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而为周边市场带来的贸易优势较为显著,或将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效应,以城市创新区域群的方式抱团发展。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层面对跨区域产业园区建设给予认可,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多次开展硬科技相关“科创飞地”共建工作,加速科创生产要素流动成果显著。从硬科技指标得分来看,广东(由珠三角城市群构成,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环,故在此等同于区域概念,硬科技综合指标平均得分为89.6分,下同)、长三角城市群(包含江苏、上海、浙江、安徽,78.6分)、京津冀城市群(包含北京、天津、河北,69.7分)、长江中游城市群(包含湖北、湖南、江西,66.9分)、成渝经济圈(包含四川、重庆,55.6分)等核心活力城市群的硬科技综合水平整体来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0分),可见硬科技的发展或将由于人才、产业的集聚效应而受益。

从时间发展维度看,硬科技创新重心逐步向中、南部迁移。从硬科技的技术禀赋上来分析,我国南北地区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并不相同。从北方地区视角来看,以北京为核心的北部区域具备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依托众多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先天优势开展科研工作,2006-2022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值为5.98%(下同),远超上海(3.55%)、广东(2.36%)和全国平均水平(1.58%),在全国范围遥遥领先。从南方视角看,南方核心区域具备强大的制造力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据科学技术部统计,截至23年11月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共包含125个国家高新区,占全国总数的74%。更加成熟的科创生态系统或有利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从北方流入南方,得以将北方较强的知识创造能力进行转化。从数据上看,我们统计2007-2021年硬科技综合指标得分之差,当某区域硬科技综合指标的差值大于0表明该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硬科技综合实力的相对排名得到改善,从而整体硬科技相对发展实力有所增强。据统计,北方区域综合硬科技相对发展实力下滑明显,东北地区(2021年平均硬科技指标综合得分为43.4分,较2007年52.9分相差-9.5分,下同)和华北地区(53.6分,57.2分,-3.6分)在全国范围内降幅居前;南方区域整体硬科技相对发展实力有所上升,华南地区(48.9分,43.0分,6.9分)和华中地区(70.9分,65.0分,5.9分)在全国范围内涨幅居前。

3. 微观视角:硬科技企业科创属性鲜明

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微观企业的映射。通过A股上市公司的角度来对更为具体的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的视角观察硬科技相关的企业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符合硬科技的根本理念。前文我们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与硬科技的概念不谋而合。我们统计共5291家全体A股的主营产品类型和申万三级行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文件中的二级产业分类及重点产品和服务进行匹配与比对,对部分存疑项企业掌握的相关技术、专业实验室等进行核实后,将其对应至某几类战略新兴产业。截至23年11月,当前A股市场共有1925家上市公司涉及硬科技产业的相关业务,可视为当前A股市场与硬科技各领域存在业务交叉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更进一步来看,我们通过Wind测算的“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进行交叉验证,在上述涉及硬科技业务的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在Wind分类标准下属于六大硬科技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且所属产业包含在我们原始样本中所涉及的几类战略新兴产业里,最终我们得到共计627家以硬科技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可视为当前A股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业布局集中在硬科技领域的上市企业。截至23Q3,涉及硬科技业务的公司(1925家)、集中布局硬科技产业的公司(627家)的总市值占A股的比重分别为27.9%、7.1%(下同),以滚动3年视角下来计算,归母净利润累计占比(18.2%、4.2%),营业收入累计占比(18.0%、2.7%),研发支出累计占比(31.4%、6.9%),可见各硬科技产业上市企业将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居于重要地位。

由于当前我国硬科技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不少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布局硬科技发展,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为了样本涵盖的信息更加全面,因此我们选取1925家与硬科技存在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具体来看,硬科技相关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涉及1个、2个和3个战略新兴产业分别为960家、686家和279家,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为36%,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从硬科技产业的分布比例来看,A股市场在硬科技整体分布较为均衡,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1925家硬科技相关的上市企业的产业比重为22%,下同)、高端装备制造业(21%)和新材料产业(18%)在A股市场占比较大。

从上市公司的产业角度看,不同区域硬科技发展差异较大。资本市场是服务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为更好地从微观产业层观察A股市场中硬科技的分布情况,我们从上市公司的视角来对硬科技所涉及的各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因不同省份的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倾斜力度不同,不同省份对硬科技产业的布局情况有所分化。第一,从各省份分布数量角度看,广东(硬科技相关战略新兴产业数量总计为668个,下同)、江苏(486个)、浙江(403个)、北京(247个)、上海(226个)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硬科技产业数量领先。第二,从各产业分布情况看,六大硬科技产业布局均较为集聚,布局数量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北京等省市,相关产业及布局情况详见图16和表4。

整体上看,硬科技企业呈现鲜明的科创类企业特色。①市值内部存在差异:战略新兴产业内部不仅有初创成长型企业,也已出现行业龙头,整体市值中位数和平均数(下同)分别53亿元、126亿元,较A股市场(55亿元、163亿元)相比差异不大,但其中生物产业(46亿元、93亿元)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46亿元、93亿元)市值规模相对更小,新能源产业(73亿元、121亿元)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62亿元、160亿元)市值规模相对更大。②估值较高:由于硬科技相关产业存在资本密集和技术溢价等特性,整体估值偏高,截至23/11/15,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剔除负值后的PE(TTM,整体法,下同)为22.8倍,较全部A股市场(13.9倍)更高,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6.3倍)、新能源产业(26.3倍)和生物产业(25.8倍)估值相对更高。③高成长性:硬科技产业增长迅猛,技术变现回报丰厚,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呈现高盈利、高成长的特点,20Q1至23Q3ROE(TTM,整体法)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的中枢(下同)分别为9.0%和7.1%,高于A股市场(8.8%,1.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10.4%,41.2%)、生物产业(13.2%,19.1%)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8.3%、9.2%)领先于各产业。④负债较低:源于硬科技产业无形资产占比较重,银行在向其提供信贷业务时或有担忧,整体负债率偏低,六大产业23Q3资产负债率(整体法,下同)为47%,远低于A股市场(83%),其中生物产业(42%)、新能源汽车产业(43%)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7%)负债率相对更低。⑤民企背景:从大股东性质来看,硬科技领域民企居多,国企背景占比较低,整体上第一大股东为国家或国有法人控股的平均比例(下同)为16%,低于A股市场(25%),其中新能源产业(1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4%)和生物产业(15%)国企控股背景占比相对更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股市荀策,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