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资本:发展领导力,需要把人当人、给时间以时间

好买说:领导力在企业组织中往往很受重视,源码资本认为,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这四种素质是众多领导力素质的来源,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领导动力飞轮”。

优秀和卓越企业的大敌,就是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直接成本是金钱、间接成本是机会、长期成本是人心。

很多领导力理论往往只告诉我们优秀领导者的行为是什么。基本上每年都有关于领导力的新书问世,提出自己的领导力模型,包含5~10个不等的维度,然后在每个维度下通过一系列小故事来介绍成功领导者是怎么做的,希望读者能够从案例中学习这些领导力。比如,在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 Posner)所著的《领导力》一书中,通过全球问卷调查 “在愿意追随的领导者身上最希望看到和最敬佩的七种品质”,发现大多数人愿意追随具有这四种品质的领导者:诚实、有前瞻性、有胜任力、能激发人。而优秀的领导者会体现出五种行为: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是品质的外在表现。

很多大企业会请咨询公司来帮助定制自己的领导力模型。咨询公司的一般做法,是使用本公司长期积累的领导力素质词典,一般包含几十个素质词条,如战略思考、系统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创新、自律等。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访谈、工作坊、投票等形式,从中选择7~10个来构成这家企业的领导力模型,即本企业领导者要在这些维度上有优秀表现。这个模型可以用在招聘、考核、晋升、培训等方面。

素质模型词典示意

这种“拼图式”领导力模型,用在招聘和考评时,通过模型建立起面试打分表或领导力评价表,效果还不错。在人才发展时,用模型来测评每位领导者,根据每个维度上得分与目标的差距,来定制发展和培训计划,效果就差强人意了,甚至导致“领导力是培养不出来的”的观点。问题出在哪里?

领导力发展的悖论

这种通过拼图式领导力模型来发展领导力的理念,有三方面问题。

第一,把评估人和发展人两个问题混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评估结果与提升结果,需要不同的方法。用一个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点,即评价公司和经营公司的区别。股票分析师从外部来看一家公司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维度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净利润率、ROE、负债率、增长率等),然后看哪些公司做的好、哪些公司不好。但是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思考的是使命、愿景、业务模式、战略与执行、风险管理、文化、协同方式、激励机制等维度。两者需要用不同的体系和方法。同样道理,用来评估领导力的框架也不适合用于发展领导力上。

但是,这种把招聘、评价、发展用同一套理论框架贯穿起来的做法,更具形式美感和专业感,容易让人相信和接受。比如,在评价高管表现出来的“前瞻性”“胜任力”时,是相对容易评价的。但是应该如何培养前瞻性和胜任力?这就必须要理解前瞻性和胜任力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或许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能力,本来就是同一种底层能力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

第二,把人当成机器而不是生命体。在看拼图式领导力模型时,我们很难感受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把大量不同人的行为特征总结后,分解成几十个标签,然后由高管们挑选出少数几个标签,用这些标签(更像是零部件)“组装”出一个“理想领导者”。但是,这种机械的思考方式无法帮助我们理解,领导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从青涩逐渐变成了展现出这些领导力素质标签的过程。同样,也无法设计未来让他人在这些方面变得更好的方法。

彼得·德鲁克曾表示,企业中“没有营销问题,没有财务问题,没有会计问题,只有业务问题”。关于人的问题也是如此。用传统思路解决企业或领导力问题的时候,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很多小问题,认为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后,大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在理解生物体的特性和互动时,需要考虑二阶效应,不能使用机械思维。

第三,缺乏领导力和业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领导力的原因,是企业希望通过它来实现更好的业务结果。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在众多领导力素质中,哪些对企业绩效真正重要、哪些只是锦上添花?通过问卷调查和会议研讨建立起的领导力的素质模型,到底和业务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此,虽然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现状解释能力,可以告诉我们好的领导者的特征,但缺乏创造未来所需要的行动指导能力,很难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更多人变成那样的领导者,导致知道和做到之间产生巨大鸿沟。

错误的方法得出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产生错误的行动。如果用评价领导力行为的方法来发展领导力,自然就培养不出来领导力,因为用错了方法,从而验证了“领导力是培养不出来”这样的观点。为提高企业的领导力,只能更依靠外部招聘,进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理解领导动力飞轮

麦肯锡在2015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近20万人的调研,研究常见的20项领导力素质对组织和业务结果的影响。结论是: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最重要,可以解释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组织之间约90%的差距。这四种素质是支持他人、以极强的结果导向来经营、寻找不同观点、有效解决问题。

那么,这份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恰好揭示了领导力的秘密?通过长期的观察、对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是的,至少在没有更好的模型之前。这四种素质具有第一性原理的特点,是众多领导力素质的来源,可观察、可解释、可练习、可提升。我把这四种素质的文字描述稍作调整后,称之为领导力源素质,他们的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领导动力飞轮”。

这四种源素质是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其中,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是领导动力飞轮的旋转部分,而成就他人是飞轮的主轴,让飞轮有自己的定位。这四个部分互相强化,持续练习就可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在拼图式领导力模型使用的素质,可以称之为表层素质,是在飞轮驱动下由内及外生长出来的,也会自然改善。这种“自然”,来自于人的心、脑、体之间生来就有的自我协调能力。

领导者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到管理大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复杂度指数级增加,而领导动力飞轮由于建立在最深层、稳定、互相强化的一组能力上,让领导力的发展也能变成指数级。只有指数级增长的领导力,才能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管理复杂度,让企业家和领导者在角色转换中从容自得。

领导动力飞轮的四种源素质,与敏捷组织所强调的现时现地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匹配,是敏捷组织得以运行的动力来源。

把这个模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而不是领导力飞轮,是因为它解决的是领导力“如何做”的问题,而不只“是什么”的问题,是动力学思维而不是静态思维。用静态思维理解一个问题容易导致机械化、理想化,知易行难;而动力学思维是解决如何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问题,必须要能产生行动。

源素质一: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领导力的核心,这个观点不证自明。带领团队打胜仗,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永远是领导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常把解决问题当成是一种结果,如“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套方法论,解决问题能力是如何使用方法论来实现结果的能力。不能持续重复的能力只是运气,而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就是稳定性。以麦肯锡七步法为代表的通用方法论,可用来解决很多类型的问题,其底层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建立假想然后证明或证伪、在过程中平衡收益和成本,然后形成解决方案。这类通用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高度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等。

专业方法论是在通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细分,如六西格玛是针对标准化重复类工作优化的专业方法论。但如果使用范围超出其专业边界,就会导致问题,比如2002年GE老将McNerney去以创新见长的3M担任CEO,全面推行六西格玛(包括研发职能),最后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五年中从33%降到20%,削弱了3M的创新能力。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会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CEO苏姿丰(Lisa Su),2014年开始担任一把手,几年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扭转为成长和盈利双高的企业,股价从不到2美元增长到接近60美元,她在2019年成为全美薪酬最高的CEO。在问到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特点时,她说:“我的特点是有决心,只要全力投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把任何难题都看成可以去定义、分析、解决的问题,不断练习精进,就可以慢慢把这个过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源素质二: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经常被解读成根据业绩进行奖罚,使命必达,但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

结果导向有两层意思。第一是以终为始,先对未来有想象有愿景,定下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的状况,然后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从当下到未来的路径图和资源需求。这其实就是定策略的能力。第二才是使命必达,根据之前定下来的路径和计划去执行,实现目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过程之中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新问题,这时候就要凭着对目标的渴望,拼体力、脑力、心力,跨过这些坎儿。

这两层能力要在领导者中合二为一,计划和执行紧密结合,在外部环境出现大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计划和路径。出现更好的机会时,要能制订更高目标,不小富即安;外部环境太不配合时,要能降低或转移目标,不一条路走到黑。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是“有计划的机会主义”,它需要领导者有强大的系统思维能力。随机应变也需要用到领导动力飞轮的另一个源素质,寻求异见。

源素质三:寻求异见

主动寻找不同意见,不在主流领导力素质词典中,但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部分。

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就是针对问题建立一种“假想”并通过事实、数据和分析来证明或证伪,从而让决策质量更高。十多年前我做咨询的时候,曾为一家全球顶级投资机构评估一个项目,基本结论是建议投资;但在报告的最后,用一页列出了反对这个投资的几个可能的理由。从此以后,这家机构要求内部所有项目评估都要有这样一页,确保投委会看到反面论点,让决策更全面。

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主动寻求异见,便是让领导者抵抗这种自我证实的诱惑,压力测试自己的想法,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优秀的投资家善于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观点,而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选择性失明,死要面子不要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优秀的领导者。曾国藩为了能听到实话,高薪请了几个不愿当官的幕僚,负责讲其他人没法讲的实话,相当于华为的“蓝军”、有授权的反对派。

孟子讲“闻过则喜”,但几乎所有人都做不到。通过主动寻求异见,能让我们在拥有掌控感的心理状态下听取不同观点,锻炼自己控制恐惧感的方法;那么在被动听到批评的时候,心里可能开始不舒服,但会很快切换到“不需要自己费劲去寻求,异见就自己来了,太好了!”。

一个能寻求异见的人,必定内心开放,具有成长性。领导动力飞轮因此可以不断从外部吸收新认知、新能量,逐渐变大变强,从而驱动领导者的持续成长。

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三个源素质,互相强化,形成飞轮效应。只有在结果导向下解决问题,才会让方案更落地;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后,会让领导者设立更高的目标。解决问题中的结构化思维和科学思维框架,可以让不同意见以理性的方式,进入到整体思考中。同时,寻求异见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扎实,也能产生出创造性的方案。

源素质四:成就他人

成就他人是一种长期价值取向,在领导动力飞轮中处于主轴的位置,为其他三个源素质赋予意义。

把成就他人作为主轴的是价值创造型领导者,而把成就自己作为主轴的是价值攫取型领导者。优秀的组织,更确切地说是组织在优秀的那个阶段,需要有更多价值创造型领导者。依照德鲁克的观点,一个领导者是被他的追随者所定义的。成就他人,就直接的就是先成就追随者,带领团队去取得胜利,让他们获得荣耀和回报。

现实中也能看到一些身居领导角色的人,善于利用下属而不是成就他们,似乎干的也不错。这背后是一个长期和短期利益的选择,因为成就下属的领导者能有更多追随者,更能获得长期成功。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成就他人会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成就企业、成就合作伙伴、成就社会等。长期以成就他人要求自己的领导者,经过多年修炼利他的心态和习惯,容易从管理小组织的角色转化到管理大组织,甚至管理社会型组织。

与寻求异见一样,成就他人也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外部视角定义自身价值,便能从外部持续吸收信息和能量,让飞轮成长。不管是中国企业家发愿为中国强盛做贡献,还是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是美国新教伦理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上帝,还是日本企业家如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都是以终极外部视角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解构领导力表层素质

那么我们平常经常谈及的一些领导力表层素质,它们是否能被动力飞轮的四项源素质解释呢?目前的结论是肯定的,但像任何理论一样,这会是一个持续证明或证伪的过程。下面是一些例子:

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寻求异见。有效的沟通协调,应该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沟通而沟通。寻求异见,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让沟通更有效。日常工作中我也建议大家少使用“沟通“这个词,因为它缺乏结果导向。

创新≈寻求异见+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让人保持开放,而开放是创新的基础。但是,光有新想法不行,要把想法变成现实从而实现价值,就需要结果导向和解决问题能力。物联网发明者Kevin Ashton在《如何让马飞起来》一书中,总结历史上关于创新的各种研究后指出,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平凡而枯燥的工作产生不凡的结果。但是,如果只把“创新”当成一个结果来看,就无法解构或建立这种过程。类似之前所讲,如果我们把“解决问题”只当成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过程,有其专业的方法,就只能评价而不能发展这种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成就他人+结果导向。成就他人体现的是对自身价值的理解,而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客户定义的;结果导向是在明确为客户创造价值后,让我们所作的其他事情更能围绕这个目标来做。

拥抱变化≈寻求异见+结果导向。如果一个人能主动寻求不同意见,为了让最终的结果更好而能让自己不舒服,其内心一定是开放的,会拥抱变化。

坚韧≈结果导向+解决问题+X。在结果导向时,如果愿景和目标明确,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在面对挫折时,就可以紧盯目标,把挫折当成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死磕。X可能会有一些先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理心≈成就他人+解决问题+X。如果心里想着成就他人,就会从对方的角度想;但最终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是最高的同理心。X可能会是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对方有共鸣。

制度构建能力≈解决问题+结果导向+成就他人+X。构建制度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而不是为了制度而制度。常见的问题是管理者通过构建制度来管控风险,但由于过度管控造成组织缺乏活力,但出于自身角色所限,无法以成就组织、结果导向的目标和思路来做制度。X是一些关于制度构建技能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训练。

大家也可以尝试以这个方式去解释其他表层领导力素质,来不断测试它的解释力和行动指导能力。同时,领导动力飞轮在跨地区文化、跨行业时也适用。

麦肯锡当时的分析是基于全球81家企业样本,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根据过去多年我用领导动力模型对中国领导者的近距离观察、对全球一些优秀企业经验的理解(如华为的任正非、优衣库的柳井正、桥水的瑞·达利欧,他们是把企业内部的文件共享到外部,而不是写自传,更具真实性),这个模型也有非常好的解释能力。

从动力学的视角看来,领导动力飞轮和领导力表层素质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领导动力飞轮处于最中心,通过持续修炼不断变大变强。中间层是领导策略层,在领导不同类型企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企业时,需要领导者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一层也包括领导者个人过往经历塑造的自身独特素质。最外层是领导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实际扮演领导角色并产生价值,体现出来的是各种领导力表层素质,即传统的领导力模型所描述的素质。整个体系的能量来自处于中心的领导动力飞轮,它带动外圈层显性的领导力表层素质不断成长。

修炼领导动力飞轮

飞轮的每一个源素质,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心态,另一部分是技术。两部分互为支撑,通过心态调整让技术发挥更大威力,同时通过练习和使用技术让心态不断调整,做到术道同修,让飞轮转起来,形成自己的习惯。

一、解决问题

心态:以问题视角看世界,把任何挑战都构建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解决问题七步法,各种系统性思维框架...

二、结果导向

心态:不做没价值或低价值的事情,做到才有价值

技术:定义成功标尺、项目管理方法、待办事项清单...

三、寻求异见

心态:因为不同,才更有价值、才有无限可能;闻过则喜

技术:任何清单最后一项必须是“其他…”;每次形成决策时马上自问“万一我错了,坑会是哪里呢”;理解各种决策偏见...

四、成就他人

心态:给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才值钱;长期来看,利他就是利己

技术:写自己的墓志铭、情境领导力方法、给出和接收反馈...

领导动力飞轮的修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开始时通过在技术层面的工具和方法上有意识去练习,提高技能的同时改变心态;之后在技术上不断熟练,心态持续改善,两者之间的磨合越来越顺滑;再往后,则能够凭着对领导力本质的认知而活用技术,不拘泥与技术而实现结果。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和太极推手世界冠军乔希?维茨金在两个很不相关的领域都成为世界级选手,他认为自己的真正特长不是专业,而是当目标是成为顶级高手时的学习能力。高手和一般选手,看起来都在同一种运动中比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有天壤之别。不同领域顶级高手之间的相似度,要大于他们和自己领域内一般选手的相似度。

维茨金把顶级高手的修炼称为“划小圈”。即挖掘技能的实质所在,然后有效地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顶级高手一定会远离花拳绣腿,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用最少投入实现最好结果。

企业如果希望采用领导动力飞轮这一方法论来提升领导力,高层必须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但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之前改变不尽人意,是因为没有用对方法。如果不相信人能改变,就只会通过招聘和换人解决业务问题,从而陷入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源码资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