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态化后,并购是否能够成为主流?

在整个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的流程中,投资机构必须经历找得到、看得准、投得进、帮得上、退得出等几个步骤。“投得进”只是第一步,“退得出”才是“投资”成果的兑现。

目前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主要的退出方式包括IPO、股权转让、回购、并购、清算等。其中,IPO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也是国内私募股权市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国内私募股权市场退出案例数共4,532笔,同比上升18.0%,其中IPO退出占比接近7成,股权转让占比18.4%,回购退出占比8.6%。并购退出仅占4.2%。注册制改革推动之下,IPO持续扩容,短期内IPO仍会是国内机构及其被投企业首选的退出方式。

▼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方式分布(按退出案例数,笔)

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中外私募股权退出方式对比:
IPO主导vs并购主导

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由于股票市场定价相对公允,IPO退出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比其他退出方式更高的回报。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IPO退出的比例大幅下降。根据贝恩公司发布的《The Private Equity Market in 2021: The Allure of Growth》报告显示,二手份额及并购是全球股权投资市场主要退出方式,近两年,随着SPAC模式的兴起,其在退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直接IPO退出的比例仅10%左右。

事实上,上市钟声敲响并不是一笔投资交易的完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被投企业上市后,其股价表现除与本身基本面相关外,还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在疫情、地缘政治、监管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资本市场持续震荡,2021年8月以来,中概股IPO数量趋近于零,港股新股破发率近70%。2022年1月至4月,A股共有122家企业上市,其中36家上市首日(按收盘价计算)即出现破发。而2021年全年共有525家企业上市,其中仅22家企业上市首日破发。

破发虽并不意味着IPO退出不再赚钱,未来中国私募股权退出是否也许会从IPO主导走向并购主导,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更高比例的破发却能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意识到,注册制下,上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成就,IPO的赚钱效应正在逐步弱化。

相比股份回购、破产清算退出等看上去并不那么理想的退出方式,将股权出售给战略投资者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并购基金推动海外并购市场发展

并购是指企业兼并和收购,并购退出是指通过其他企业兼并或收购被投企业从而实现风险资本退出。对企业而言,并购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欧美等地的私募股权市场,并购不仅仅是一种退出方式,同时也被发展成为投资手段。

并购投资从美国兴起,以并购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并购基金(buyout fund)通过收购标的公司股权,获得企业控制权,帮助标的公司以管理提升、整合、重组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提升,并从中赚取企业估值增长的收益。早期的并购基金利用被收购标的未来现金流作为抵押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利用高比例财务杠杆(通常杠杆融资占比在70%及以上)将投资收益率放大。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KKR等知名PE机构就通过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LBO)赚得盆满钵满。20世纪后期,随着垃圾债市场崩盘,杠杆收购跌下神坛。并购投资也逐步回归本质,即通过帮助标的企业改善运营,分享业务成长所带来的阿尔法收益。

无论是产业方发起的并购交易还是由并购基金发起的并购交易,都属于中长期投资,低成本、大体量且长周期的资金是进行交易的最大门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外并购基金的活跃促进了并购市场的发展。

并购基金在国内起步较晚,2000年之后,外资并购基金开始进入到中国市场。

2003年,以弘毅投资为代表的本土并购基金诞生,本土机构主要以参与国企改制的投资交易为主。运作模式上和海外并购基金较为接近,关注标的公司产业价值,提升标的公司价值。

2011年,硅谷天堂开始与上市公司共同设立并购基金,开创了“PE+上市公司”的运作模式。硅谷天堂的开山之作就是与大康牧业(002505.SZ,现已更名为鹏都农牧)各出资3000万元,组建合伙企业,再由天堂硅谷对外募集2.4亿元,双方共同管理这只基金。这只并购基金会先行收购养猪场,未来由上市公司收购。

2012年,中信证券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发起设立中信并购基金,中信并购基金是中国证监会同意设立的第一支并购基金。不过由券商主导发起的并购基金,大多还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并购融资工具为主,更像是资本中介业务的衍生,不算典型意义的并购基金。

2021年,国内并购基金的募集金额总计约829.5亿元,占全部基金类型募集金额的比例约3.8%。过去20多年间,国内的并购基金发展出多种运作形式,与海外并购基金类似的“赋能式投资”并未成为主流。

我国并购市场现状

A股历史上第一次并购浪潮始于2012年,由于监管规则对并购标的估值存在隐性天花板,一二级市场存在较大估值差,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并购标的获得利润后就可以到二级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业绩对赌是当时最主要的交易条件,产业协同或者业务整合等都被弱化。很多被并购标的管理层不惜一切代价实现业绩约定,业绩对赌期完成后,业绩缩水、商誉减值也就是可以预期的了。2017年,上市公司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商誉暴雷。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于2017年达到峰值的18,919.23亿元。2018年,GDP增速放缓、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双双下滑,全年共完成并购交易2,584起,同比下降8.1%;披露金额的并购事件总计2,142起,共涉及交易金额12,653.5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3.1%。

整体来看,我国并购市场目前仍旧以产业方为主导,而有并购实力的企业多数是国企或者是上市公司,除“借壳上市”目的外,一般被并购对象都是非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在交易中更多的是充当融资中介。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购将成为各行业内部整合与跨行业业务扩张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并购市场发展相对平稳,并购交易金额呈现分化,5亿元以下的小型并购是市场主流。

▼2011-2021年中国并购市场概况

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总结

无论市场如何震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对创投行业退出而言,都无疑是一个巨大利好。短期内,注册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股权投资基金仍会以IPO退出为主,但寻求独立上市并不应该成为每个初创企业及其投资者的唯一目标。

回归到并购交易的本质来看,过往真正出于产业整合或业务协同的交易并不多。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人口红利等因素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市场不断出现新增量,国内企业只要顺应趋势,抓住政策红利,就能有相对不错的增长。企业发展也并未遇到代际传承等问题,多数中小企业都不愿意成为被并购的对象。

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完成上市,上市公司间的分化会更加严重,一些公司能够成长为龙头,而更多的公司可能会加速衰落。大公司成交活跃,小企业则无人问津。主动或者被动的行业整合已经成为无法逃避且不可逆转的趋势。IPO常态化下,并购市场也许会迎来新的浪潮,而并购市场的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股权投资机构缓解退出压力。

重要声明:本文件中的信息基于已公开的信息、数据及尽调访谈等,好买基金或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变更。文件中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文件及其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获得本文件的机构或个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应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