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资本:对安慰剂效应的几点思考

好买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市场波动中频频动作,只是因为需要平衡自己内心的焦虑。然而,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共处也是投资中必修的一门功课。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内心安定的,是对投资标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思考。

儿时的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生病之后被父母带去看医生,医生在经过一番诊断之后开出了处方——有时候是发苦的药丸,有时候我们甚至要遭受一些“皮肉之苦”。这时面对哭闹的孩子,父母总会不迭地安慰:良药苦口、打完针病就会好了,而之后似乎也确实如此,我们的身体渐渐康复了。现在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来,我们知道这可能是药到病除,也有可能是自然痊愈。

长此以往,一条信息通道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建立了起来:生了病去看医生→打针或者吃药→痊愈。之后每当在特定环境的刺激下,这条通道就被开启:医院走廊里消毒液的气味,医生穿着的白大褂,听诊器冰凉的触感,或者是老中医号脉时屏息凝神的姿态,都会成为这条信息通道开启的触发信号,这时候我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对疾病痊愈产生期待。如果再加上一些外部信息的加持,比如你不惜早起排长队挂到了价格更高的专家门诊号,或者在诊室外听到了其他复诊病人对医生赞不绝口,这种预期心理就会进一步增强,进而转化成更强的安慰剂效应。甚至有的时候,当我们带着医生开的药物或者处方满怀希望地走出诊室时,病症已经比来时减轻了三分,心情也变得轻松了不少。安慰剂效应甚至在药物进入体内之前就开始悄悄发生作用了。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病人并未获得实际有效的治疗,但因为病人相信治疗是有效的,而使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对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记载。美国军医比切尔(Henry Beecher)曾不得不在情况紧急而吗啡又告罄的情况下给重伤员进行外科手术,出人意料的是伤员在护士为其注射了生理盐水之后很快平静下来,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伤员也没有因为疼痛而发生休克。此后数月,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几次,这彻底颠覆了比切尔医生对药物作用的观念——生理盐水似乎与吗啡有着相当的止痛功能。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后比切尔发现,安慰剂的治疗作用并非只存在于病人的想象之中,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上,安慰剂的治疗作用源起于病人对于病症改善的预期心理。

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中,医生是唯一知道病人使用的是药物还是惰性安慰剂的人。病人对自己获得的药物的有效性并不清楚,他们只知道自己接受了“治疗”并且症状得到了缓解,可见安慰剂更多的是病人心理层面得到舒缓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良性生理变化,促使疾病朝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患者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安慰剂带来的治疗效果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安慰剂效应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招募患者,在试验中有的患者展现出了强于其他人的安慰剂应答反应;而有的患者则表示疼痛毫无减缓,安慰剂针对这些患者是无效的,仍需切实的药物治疗才能缓解。能够通过安慰剂治疗的,通常是心理作用大于病毒或细菌实际作用的疾病,情绪的平和和稳定,有利于人体自身自愈功能的施展,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好比喉咙痛这个症状,只有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喉咙痛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大部分时候可能是近期情绪变化、饮食习惯的原因,有时候医嘱中的清淡饮食和多喝热水,比抗生素更为有效。

投资中的安慰剂效应

在投资中也有两种常见的安慰剂效应:一种是面对每次的市场波动,投资者都想随之做出即刻的应对措施以缓解焦虑;另一种是投资者更倾向于寻求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论据,久而久之对自己观点的确信程度也会被不断深化。

大家都明白面对短期波动,并不一定需要做出相应的操作,甚至以静制动的效果可能更好,然而要真正能做到这点却很难。在手机视窗上不断弹出的新闻推送中、在行情交易软件不断变化的价格中,做点什么的冲动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如果我投资的企业出现在新闻头条里而我什么也没做怎么办?如果我错过了这波行情怎么办?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2003年12月的某天,萨达姆·侯赛因被捕,彭博社随即在13点01分打出了这样的头条《美国国债上涨;萨达姆被捕可能不会抑制恐怖主义》。而就在短短一个半小时之后,彭博社发布了另一条快报《美国国债价格下跌;萨达姆被捕刺激了风险资产的吸引力》。用同一个原因来解释两个完全相反的事件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些所谓的解释更多是基于后验的结果进行的反推。然而当短期变化发生时,投资者还是会下意识的感觉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尤其是当接下来的发展,反映出的是当时做点什么是更有利的时候。但长期来看,面对短期波动,并不是每一次做出实时的反应都是更好的选择,比起实际从中获得的收益,投资者更多得到的是心理层面的安慰。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投资者更倾向于寻求和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以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同样是一种为了减缓焦虑和痛苦的安慰行为。理解和消化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无疑是让人倍感压力和不适的,而这种选择性忽略后形成的一致性,加上不断累积的正向论据,无疑会让我们感觉舒适。这一剂安慰剂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尤其投资的过程是曲折蜿蜒的,客观评价信息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相悖,反而刻意的忽略以求内心的满足,才是危险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不妨给投资中的安慰剂下一个这样的定义:能使投资者感到愉悦并产生积极的心理预期,但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舒缓,而与长期投资收益的增加并没有显著的关联的行为。

由于安慰剂本身并不是药物,其带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前文提到的,当涉及到的是基于自我意识类的疾病(例如疼痛)时,安慰剂展现出了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必须通过治疗以缓解的疾病,安慰剂不仅起不到治疗的作用,一味地依赖于安慰剂甚至会让病人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病情恶化。在投资过程中,安慰剂的使用在短期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但长期来看心理舒适并不能帮我们获得收益,甚至还会带来副作用。在漫长的投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上市公司自身的变革,市场参与者对于上市公司看法的变化,短期市场波动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等等,这些变化带来的未知性都可能让投资者感到不安,但同时也是置身市场中时投资者无法回避的,必须经历的痛苦。

如何获取真正的安慰

很多时候我们的频频动作,只是因为需要平衡自己内心的焦虑,似乎只有在每次波动时都有所应对,才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然而,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共处也是投资中必修的一门功课。尤其是在震荡行情中,市场的反复无常无形中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学会抵抗无用的安慰剂的诱惑,保持清醒客观的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始终保持冷静,对自身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抵抗人性中的弱点和约束自己内心的非理性的直觉。

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内心安定的,是来自于对投资标的日复一日的跟踪,对于增量信息不断的思考,对于反对的观点以及潜在风险的持续评估,跟踪和思考的过程不但是不断强化我们对于上市公司认知的过程,也是增强我们投资信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伴随我们投资中的焦虑和不适。比起盲目操作,内心时刻保有一把刻度清晰的标尺,波动中沉下心思考新的机会是否已经出现,来得更为有效。

安慰剂效应的本质是通过自我暗示和乐观期望,以达到稳定情绪的效果。由于安慰剂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活性成分,通常只是治标不治本,它可以缓解症状但不能彻底治愈疾病,投资中的安慰剂也是如此。在投资过程中,由波动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是无法用安慰剂彻底去除的,唯有对投资标的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思考所带来的坚定信心是一味良药,标本兼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汉和资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