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知资产:合理的预期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好买说: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是确定的时候,定价的基准就会落到未来n年之后。可是,历史告诉我们,关于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牢记“1米8的个头存在淹死在1米5的游泳池的可能性”,从而不断审视自己的安全边际。

一、  巴菲特50年的困惑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成立了一个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此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调查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国会授权这个委员会可以传唤任何人。2010年5月26日,巴菲特接受了该委员会的问询,谈了他对美国2008年房地产崩盘的思考。巴菲特首先回顾了自己50年前的一个困惑。当时格雷厄姆告诉他“比起在一个错误的预期下投资,在合理的预期下投资反而会陷入一个更大的麻烦之中。”(You can get in a whole lot more trouble in investing with a sound premise than with a false premise)

直觉上,合理的预期应该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巴菲特很长时间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他发现合理的预期会演化成不合理的狂热,这才领会了格雷厄姆要传递的信息。

他说:如果一个人说月亮是由绿色奶酪做的,这是孩子都知道的假话。没人会相信他,也不会造成什么恶劣的后果。但如果一个人说因为通货膨胀,所以房价永远上涨,这是一个合理的预期,却会引出巨大的麻烦。大概66%的美国人都想有自己的房子,不愿意租房。40年前的房价比现在低很多,大家相信房价永远涨,有财力的人都会尽早买。结果是房价稳步上升,买房的人都发现自己赚了。很快购房者得出一个结论:只买一套用于居住的人是傻子。买1套不如买5套,钱不够就去借,借的金额越多越好。银行等借款机构的想法也一样:哪怕你没有还款能力,但只要是用于买房,银行也敢借钱给你。反正房价永远涨,如果购房人不能还钱,大不了银行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卖掉,还可以赚差价。这样,很多人忘了房子的居住功能,想的只是炒房赚钱。当很高比例的人口追逐“房价永远上涨”这个合理的预期时,合理的预期就发生了扭曲,成为危机的源泉。

二、100倍市盈率  vs  15%增长

两年前,有资深人士告诉我,某食品龙头未来若干年保持15%的业绩增长就跟有尺子量过一下确定。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表现在股价上就是过去两年业绩增长了40%,股价上涨了300%,目前对应2020年市盈率超过100倍:既然未来的增长是如此的确定,那么我们可以推高短期的估值,透支未来的增长。没毛病!

10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什么?假设去年每股收益¥1,当前股价¥100。假设,从今年起未来15年公司都能保持15%的增长(你要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假设),那么15年后公司的每股收益大概¥8,如果给30倍的估值,那么届时股价¥240,隐含复合增长率6%,加上每年平均1%的分红 ,合计7%的收益率。显然不性感,但考虑到超长期的“确定性” ,也不差。(如果认为届时市盈率是35倍,收益率将从7%提高到8%)

可是,在预测未来这件事情上,人类,即便是最聪明的那一群,也经常是笑料频出。(最近的例子就是: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而美股在简单调整了一下之后,迅速创出新高,2月20日才开始了“史诗般”的下跌。)

三、  芒格的2万亿畅想

1988年到1996年,可口可乐的净利润从10.45亿增长到了34.92亿,复合增长率16.3%。1996年,可口可乐市值约1250亿美金。

芒格在1996年7月20日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实践思维的实践分析”,举了可口可乐的案例,对2034年2万亿市值目标进行分步测算:

1)消费人群:2034年,全球80亿人。

2)人均饮水量:每人每天至少需要1.9升的饮料或者水。

3)全球年饮水总需求:1.9升/人×80亿人×365天=5.5万亿升。

4)假设碳酸类饮料占25%的饮料需求:5.5万亿升×25%=1.4万亿升。

5)假设可口可乐占一半碳酸饮料市场份额:1.4万亿升×50%=7000亿升

6)对应可口可乐的瓶数:假设每瓶0.234升,7000亿升÷0.234升每瓶=2.9万亿瓶。

7)年利润:如果每瓶赚4分钱,每年就可以赚2.9万亿瓶×4分钱/瓶=1170亿元。

8)实现2万亿目标:市盈率17倍,对应市值1170×17=2万亿。

而实际的情况是,在芒格的演讲1年之后的1997年,净利润继续增长了18%到41.29亿,随后下降到2000年的21.77亿,然后在2010年触顶。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净利润严重逊于芒格的预期,但2019年末可口可乐的市值依然比1996年高出50%。最重要的原因是1996年可口可乐的市盈率只有35倍(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司在2010年利润见顶后加大了分红)。

四、GEICO万万没有想到

GEICO——对,就是伯克希尔旗下的那个牛逼公司——其创始人利奥原是USAA保险公司的员工。利奥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出车祸的概率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大量的成本用于保险代理等中间人。他算了一笔帐,如果不用代理人,把保险定向销售给风险极低的政府人员,可以把保单售价降低30%。1936年,利奥夫妇创立了GEICO,向政府雇员销售车险。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0万美元;1940年,保费收入77万美元,实现首次盈利(1.5万美元)。随后,GEICO的承保对象从政府公职人员扩大到教师、有工作的退伍军人、GEICO的股东等,但依然以职业为客户选择标准。

1973年,GEICO的一把手吉登(Norman Gidden)决定改变保单销售方式和承保标准。用最现代化的计算机作为工具,结合驾驶记录数据,向所有人群销售保单。吉登认为大数据能够从所有人群中挖掘出低风险的驾驶员,这样既能扩大销售,又能保持低赔付率。

不得不说,即便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依然需要为吉登如此“骚气”和前卫的想法点赞。(大家想想大数据的概念风靡中国才几年的事情?)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GEICO的低价吸引了一大批其他保险公司的高风险客户。这些人此前保费很高,开车小心翼翼,没有事故记录。现在能用低价买到保单,大胆放飞自我,很快出了事故。GEICO的赔款额扶摇直上,增长的保费远不够支付的赔偿金额……吉登打死不承认大数据销售有问题,用各种牵强的理由说赔付上升只是暂时的现象。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美国开始推行“无过错保险”。在此以前,出了事故是由有过错方的保险公司全赔,无过错方的保险公司一分钱不出。但在“无过错保险”体系下,不管有没有过错,都直接找自己的保险公司赔,省了投保人很多事。这个对投保人的大利好,却变成了GEICO的大利空。因为GEICO的客户大多是事故中无过错一方,原来GEICO一分钱不赔,现在照样赔偿。

仅仅2年多时间,GEICO就从明星公司滑到了破产的边缘。吉登如何应对呢?他先让财务做账隐瞒了3000多万美元的亏损,然后悄悄地把自己持有的股票卖了3/4。1976年初,GEICO披露1975年年报,净亏损1.26亿美元。愤怒的股东在1976年5月炒了吉登的鱿鱼,但GEICO的股价已经跌到2美元。由于资产严重缩水,创始人利奥的儿子小利奥无奈在1976年5月申请个人破产,6月1日,小利奥的儿子吸食过量药物死亡,媒体怀疑是自杀。小利奥也在一年多后因为癌症离世。(也就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开始大规模买入)。

五、总结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是确定的时候,定价的基准就会落到未来n年之后,越“前瞻”、越“有远见”的人,n的数值就会越大。

可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确定性是确定的,或者说,关于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n越大,定价越极致,整个系统预留的冗余空间越小,从而对未来出现的不确定性越敏感。当气球吹的足够大,足够薄的时候,能够扎破它的,可能不需要大头钉,也许随风吹来的一颗苍耳就足够了。

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牢记“1米8的个头存在淹死在1米5的游泳池的可能性”,从而不断审视自己的安全边际。

特别声明:本文使用的案例,甚至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均援引自广东经济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复利奇迹》一书,作者:李可。本书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进行了既简明、又不失详实案例的介绍,特别适合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普通投资者。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慎知资产余海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