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乐晟资管:科技股投资的三重境界

好买说:科技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升级带来整体性机会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是细微变化,有些是大刀阔斧的变革。源乐晟资管借用李敖先生的三重境界进行分析科技股投资人,不同投资人对于A股科技股的态度千差万别。

2005年我还在读大学,平日喜欢看文学历史书籍,对学者的轶事如数家珍,其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嬉笑怒骂风格名扬天下的李敖先生。当年李敖先生自解放前离开大陆后首次回到大陆,选择在三所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做演讲,题目分别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这三场演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讲的三个题目都不是很常见,但倒也通俗易懂,李敖其实是在用这三个题目描述自己的三种态度,爱骂人的一面、爱捧人的一面,以及实事求是的一面。

这三个题目所代表的三种态度,在投资研究工作中也非常有代表性,特别是针对科技股投资。为什么这么讲?相比价值股投资而言,科技股投资属于成长股投资体系。成长意味着变化,而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因此科技个股和板块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分歧。而分歧又代表预期差和不同投资者的观点、态度,带来的结果是不同投资人对于A股科技股的态度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都能找到很贴切的案例来支撑自己的逻辑,正所谓锤子眼睛里都是钉子,总能举出正例和反例。鄙弃科技股为炒作的大有人在,对科技股投资极为推崇的大佬也有很多,在A股市场,不同的参与者将不同的投资境界演绎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科技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升级带来整体性机会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是细微变化,有些是大刀阔斧的变革。比如通信的技术路线,从2G、3G、4G到现在热火朝天建设的5G,每经历一代都会有崛起和没落的技术路线以及相关企业,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更新迭代中,科技产业稳步向前。问题在于,科技大趋势是向上的,但这个成长过程中投资人有可能看错了方向,或者看错了公司,假设选了诺基亚而放弃苹果,或选了雅虎而放弃谷歌,虽然做的都是科技股投资,但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鉴于这个行业的投资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因此简单粗暴地用“好”与“不好”、“容易”与“困难”等标准一概而论。

接下来,我将科技股投资人分为三类,借用李敖先生的三重境界进行分析,不论对错,最核心的是要和自己的投研体系相匹配并一以贯之。

第一重境界:金刚怒目。对科技股投资极为严苛,风险偏好低。

金刚怒目用来形容像佛教中的金刚一样可畏,非黑即白。对投资而言,就是“一把尺子行天下”,对不符合自己筛选标准的投资机会避之千里。这种模式下,大概率的结果是对科技行业的整体配置不多,但是如果水平够高,也能够把握住从1到10的投资机会。科技类的大白马是此类投资者的关注对象,而很多处于萌芽期的投资机会,则不是其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我对于优秀的消费、金融或者周期出身的基金经理重仓持有的科技股会多加关注,因为不同视角下的投资逻辑很值得分析,挖掘其思路往往收获颇丰。该类投资者对于科技股的投资都非常严格,有系统的筛选方法。比如,巴菲特投资苹果的案例。巴菲特一直认为科技股投资并非自己的专长,职业生涯中也有过不成功的案例,比如2011年建仓IBM之后多年未赚钱。而一旦遇到了合适的科技股,即符合他的“尺子”的科技股,他不仅可以买的很坚决,而且会重仓持有,这就是2016年开始建仓的苹果,而且巴菲特有可能是从苹果单支股票上赚钱最多的投资者。那么巴菲特这么喜欢消费和金融的价值投资大佬,为什么会如此推崇苹果?

2018年,巴菲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不关心苹果下个季度或是明年的销量,我关心的是iPhone已成为数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苹果使其产品不可或缺。我们购买苹果股票就是为了一直持有,虽然现在已经收购了大约5%的苹果股票,但可以的话我甚至希望能够将苹果的股票100%全部买下来。我很喜欢苹果的业绩表现,也很喜欢他们管理层的思维方式。”

请注意,巴菲特在简短的采访中隐含了的信息:第一,巴菲特接受采访时的大背景是苹果股价在2018年下半年经历了大跌,从阶段高点的230美元跌到了阶段低点的140美元,而巴菲特不在意短期季度的销量数据,准备长期持有,即巴菲特用价值投资的“尺子”测量了苹果公司,认为苹果依旧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第二,巴菲特认为苹果品牌已经对消费者产生了粘性,只要手机仍是数亿人不可或缺一部分,那么苹果的生意模式就不会被淘汰和变革,即巴菲特看准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第三,巴菲特认为管理层很优秀,众所周知,巴菲特对于蒂姆库克的管理方式非常推崇。叠加苹果的分红、回购、账面现金等因素,巴菲特认为苹果可以和其投资的可口可乐相提并论。知名投资人段永平在苹果被看衰的时候也是力挺苹果,表示那些不看好苹果的言论他基本上都看过,觉得那些人是对苹果太不了解或者看得太短了。

所以,这些大佬看投资机会,首先看的是商业模式,企业需要构建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不可或缺的粘性。如果形成不了粘性,那么商业模式是不够完美的,也是看不长的。这种粘性不仅仅产生在B2C领域,也可以产生在B2B领域,目前B2B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台积电。

第一重境界的投资者更关注商业模式本身,轻易不下注,下注就是下重注。当然,在这类投资者中也有放弃科技股投资的,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所以对股票苛刻一些,并非坏事,只要不是从内心莫名的抵制,按照自己一贯的投资风格去贯彻执行,还是会捕捉到优秀的投资机会,赚取长期业绩增长的钱,成长与价值本身并不矛盾。

第二重:菩萨低眉,对科技股“一把梭”,风险偏好高。

菩萨低眉用来形容像菩萨一样低眉看人,慈悲为怀,对投资而言,形容对于股票的基本面容忍度较高,从结果来看就是科技股投资的参与度极高,和金刚怒目是两种极端。然而在这第二重境界中,显示出了投机性,早期赛道型投资占据了主流,并非依赖自下而上研究公司基本面之后得出投资决策,而是通过组合的方式找寻未来之星。这种投资会有神来之笔,有从0到1的诱人机会,特点也极其鲜明,收益率大开大合,在遇到市场风险的时候会非常难受,但是在风险偏好抬升过程中,会最大程度享受Beta带来的收益。如果有较强的风控水平,这种投资方法在A股市场也会是比较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只要选中最强的赛道和最合适的时机。这种投资风格在欧美市场并不流行,成长的土壤颇为有限。

欧美的投资机构在研究科技股方面已经有多年积累,针对不同的商业模式,有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和估值体系。相比国内偏早期的赛道型投资,欧美投资者对定性的投资机会远没有国内这么热衷,还是按照季度业绩跟踪以及前瞻业绩指引进行预期调节,投资的落脚点在于对于生意的理解以及业务的实际进展。这类标的股价走牛的过程往往会更加平滑,预期也不会一下子打满。对于基本面乏善可陈的科技企业,欧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并不强,所以欧美市场会呈现出少数交易量较大、基本面较强的龙头科技公司,以及绝大多数交易并不活跃、基本面也乏善可陈的科技类公司。

与欧美不同的是,A股则是白马与妖股齐飞,这对于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是一种福利。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产业周期,其次是主题投资的风行,最后是流动性富余。关于产业周期,由于我国在不少的基础领域,比如材料、软件、半导体等,国产化渗透率低,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近期国际形势逼迫国产化势在必行,客观上推动了产业发展,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兴奋的信号,比如海思的数字芯片设计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还有部分国内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早几年海外收购资产整合较为顺利,也已经开始出业绩了。面对大好局面,二级市场会提前打预期,也呈现出较强的主题投资特征。在某些领域,比如半导体设计、半导体设备等已经有少数公司颇具龙头气质,但更多的公司还看不清楚,然而市场雨露均沾给予了极高的估值水平,从长期来看并不合理,预计后续半导体板块的分化会愈发显著。近期在参加半导体论坛时听了一位一级市场老兵的发言,颇具启发。他认为,二级市场的估值较高给一级市场带来了困扰,使得一级市场项目的估值也水涨船高,投资获益的确定性被严重削弱。第三点,关于流动性的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个是机构的流动性,另一个非机构的流动性。由于机构的考核有时间约束,流动性更有汇聚到热点板块的动机,而非机构的流动性在趋势面前抵抗力不足,因此在A股会产生科技股流动性富余的情况。

综合来看,第二重境界的投资者是属于非常接地气的投资者,对于单一股票并不苛刻,倾向于板块投资,利用产业周期、赛道投资、流动性充裕等A股科技股行业的特征,最大程度赚取估值扩张的钱。

第三重:尼姑思凡,实事求是地看产业成长规律,寻找相对确定机会。

尼姑思凡意味着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科技股投资中,通过产业调研把握产业的成长规律,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把握产业成长规律,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股投资的过程,而不能简单的看结果。

首先,科技行业是一个不确定的行业,众多破坏性创新来自于偶然,然而必然性又蕴含在偶然性之中。很多大佬和大V对于价值股极为推崇,我也是价值投资的忠诚信徒,价值股的投资可以让你减少预测未来的次数,从而减少博弈的次数,存在躺赢的状况。科技股需要投资者对于未来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之后不断去修正,通过跟踪产业的变化,实事求是看待行业的成长过程,对于处在行业不同阶段的估值体系也需要有相当大的容忍空间。科技股的投资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刚入行的时候,我常常会犯一个错误,简单的从估值出发看投资机会,觉得估值便宜就认为是安全的。这种思路一定会犯错,会简单的因为估值低而陷入没落行业,也会简单的因为估值高而错过渗透率高速提升的新兴行业。所以,最后的感悟就是——估值都是虚幻的,只有成长才真实可靠。因此,我们说到底还是在寻找确定性,即使是在众多不确定的环境中,也要去寻找最确定的成长机会。

在我看来,科技股投资也有拥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在国内和海外来看,节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卓越的投资机会需要盈利提升+估值扩张双击。H股的双击会比A股更加显著,原因主要在于当企业业绩不给力的时候,从交易角度看,H股丧失了流动性,从估值的角度看,会杀到极低水平,即使是科技股也会破净,这在A股是无法想象的,所以H股可以拥有很低的启动位置。由于大多数H股企业实际经营实体是在国内,因此和A股的基本面是同步的,因此同样的A股和H股,在看一个行业的基本面机会的时候,我会优先看一下港股公司,因为毕竟基本面爆发的时候,H股给估值也是毫不手软的,那么空间也会更大一些。站在现在的时间点,我更看好港股的科技公司。

那么回归到A股,毕竟我们绝大多数投资人的目光是聚焦到A股的,应该如何去寻找未来空间更大的成长股?科技类成长股离不开产业周期,我们把产业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渗透率提升阶段、竞争加剧阶段、行业格局改变阶段以及行业衰退阶段,卓越的投资机会往往会出现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对应到投资中,我看到的是两种确定性,一种是确定优秀的企业,另一种是确定能够长大的行业龙头。确定优秀的企业往往已经经历过了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也经历了行业竞争格局加剧的阶段,进入到了行业格局变动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候企业也已经能够通过不同“尺子”的筛选,大多数指标已经符合投资组合的底仓要求,优秀的管理层、执行到位的战略体系、不断扩张的产品链条、仍然旺盛的下游需求,优秀的企业总有类似的优秀特质,该类投资确定性强且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在合适的位置重仓买入即可。A股和H股均有符合此标准的电子类公司。

第二种机会把握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会有些赛道投资的味道,但又不是赛道投资,因为我们要找寻的是行业龙头重仓。第一类投资者大概率会错过,第二类投资者有可能因为研究深度不够而错过或者蜻蜓点水无法重仓。所以作为专业的科技股投资者更需要把握的,往往是这种机会,即确定成长的行业龙头,不仅仅是押一个赛道,而需要用行业渗透率、龙头在其中的份额等指标来进行验证。对于该类投资而言,既需要从战略上找寻行业的Milestone,又需要从战术上分析龙头公司的成长路径,这对于科技股投资者的能力要求是最高的。在研究过程中,会阶段性遇到很多挫折,但能够客观认识到产业发展规律,能调动以往的研究经验,并从产业链调研中获得有力的支撑,才堪称卓越的科技股投资。目前能够看到的重大机会在于云计算产业、半导体设备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龙头公司均已初现雏形,需要持续耐心的研究和发现。

在科技股投资中,第一重境界投资者希望通过较强的基本面研究赚EPS增长的钱,第二重境界投资者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赛道式打法快速赚取估值扩张的钱,第三重投资者是通过挖掘产业规律寻找相对的确定性机会。这三种打法在中国都有广袤的土壤,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种,即通过挖掘产业规律,挖掘出与自身投研体系相匹配的两种确定性——即确定优秀的公司+确定能够长大的行业龙头。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源乐晟资产管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