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动荡,量化投资行还是不行?

好买说:当前股市频陷震荡调整,市场中不少投资策略面临不同程度的回调压力。随着股指期货进一步“松绑”,量化投资策略能否脱颖而出。好买财富2019年度中国私募行业高峰论坛暨2018年度中国“好”私募颁奖盛典的量化圆桌环节,陈泽浩、裘慧明、Tim Wong、 邹江渝,分享了量化投资新时代下的未来与选择。

以下根据现场讨论内容整理:

Q1、量化投资本身是未来投资的趋势,但也不是无所不能。相对于传统的分析师研究,量化有哪些自己天然的优势?量化投资在哪些方面值得投资者关注?

英仕曼Tim Wong:

首先,全球金融市场上有大量数据,要想在不同的市场上操作,选用量化的方法比较容易进行。比如日本、亚洲、欧洲等不同的地区的交易时间是不一样的,24小时运作的量化策略就有它的长处。

其次,比较短期的策略、高频策略也是用量化比较有优势。一些比较常见、交易频率比较高的信号,我们发现它在不同市场都有很好的适用性。

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在深入挖掘单一企业的研究上,主动管理做比较好。

贝莱德邹江渝:

量化投资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宽度上。现在是数据爆炸的年代,很多主动投资精力有限,无法捕捉所有的投资机会。量化借助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投资宽度上可以尽可能全面的捕捉投资机会。

二是量化投资的可预测性、可复制性。量化赚的每一分钱都有自己的逻辑在,这样的投资方法其实是能够复制,让投资者预见到在什么样的市场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收益,持续性、稳定性比较突出。

三是量化在风险管理、交易管理方面有些优势。尤其是大资金投资运作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的组合进行量化的风险分析、绩效归因的话,可以更好的掌握整个投资策略。

Q2、4月19日,中金所进一步放宽了股指期货的交易方面的限制。从2015年8月份股指期货限制以来,很多量化私募非常难过,但是从2017年开始,监管对于股指期货的政策逐步在放开。在政策向好、市场成交量也比较大的环境下,2019年应该关注的策略有哪些?

黑翼资产陈泽浩:

今年最亮眼的就是股市了,量化策略在股票上一直都有很好的应用。今年股市交易量上升显著,加上昨天股指期货进一步放松的消息,相信股指期货本身的交易量、流动性会大大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三个可以关注的量化策略:

1、指数增强策略。这个策略有一定的缺点,本身受制于股指本身涨跌幅。如果今年是牛市,这个策略很好。如果股指不是上涨的话,策略也会受影响。

2、整个股票市场流动性增加的,可以关注高换手的市场中性策略。这种策略在股市交易量上升、波动上升的情况下表现比较突出,而且本身是绝对收益策略,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下表现会更突出。

3、股指本身也是CTA投资方面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受益于股指本身的波动性、流动性增加,对CTA策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明汯投资裘慧明:

国内早期的时候,大家都是发量化中性、对冲的产品。而在海外,目前量化多头产品规模超过了对冲产品。现在国内接受度比较高的是增强、择时对冲策略。股指来说,从去年12月份已经非常接近正常化了。每个合约开仓数到了50手,每天已经能开仓200手了,保证金也从30降到了15。昨天的政策放松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我个人认为,不会有特别本质的改善。

现在最重要的、阻碍高交易量的是日内手续费。监管很明确不希望投机过度,平今仓手续费还是在万分之三以上,2015年9月之前平今仓手续费只有万分之零点二七。从这个角度来讲,监管鼓励你做对冲,让市场波动率降低,但不鼓励过度投机。交易量在放松之后会有上升,我估计能上升20%到30%。做高频股指的CTA还不是特别有利,但持仓1到3天的,可以正常运作。

市场中性的角度来讲,有一个产品规模上限提升的好处。以前股指限10手的时候一个中性产品的规模只能做到3000、4000万;放松到20手的时候,一个中性产品可以做到3亿左右。去年放松以后,一个中性产品可以做到5-10亿,现在到500手,理论上没有上限了,一个中性产品做100亿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中性产品的上限是很大提升。国内量化私募还太小,大的可能也最多就100亿左右,比起传统的主动管理,规模还是小太多。量化不管是多头还是中性,现在的业绩在国内都是非常高的。国外加3、4倍的杠杆可能也就做到10的费后,已经要收30%的业绩提成了。国内市场中性策略,特别是在今年股市比较活跃的行情下,年化收益可以做到25%到40%。量化多头策略放在股票策略中去比较,排行榜上前几名都是做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几年量化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Q3、指数增强策略,今年业绩表现非常靠前。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指数增强的策略如何做?如何跑赢对标指数?

英仕曼Tim Wong:

首先,要看指数本身的设置问题。指数也是从规模、流动量来设置的,从分散投资的角度而言,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其实并不那么分散,基本上都是买的大公司。分散投资的时候,则不会集中放在某一个大公司上,会分散到更多的公司上。

选股主要看公司的业绩、看PE值或其它的指标。量化的策略覆盖范围比较广。现在人工智能的进化非常快,很多AI的运行和思考能力已经很接近人类了,而主动管理的投资经理只会看数量很少的股票。

Q4、指数增强收益到底来自何处?

贝莱德邹江渝:

中国古话说“积跬步以至千里”,指数增强也是在用类似的思路,在很多地方是“积小胜为大胜”。

做指数增强的体系里面有很多不同的维度去选择好的股票,这个维度可能会涉及到基本面的方面,像贝莱德的模型中就有很多基本面的维度;也有市场情绪的维度,还有宏观主题的维度。不同的维度选择出来的股票,有的今天跑得比较好,明天那几个比较好,东边不亮西边亮。最后从概率上战胜指数,取得长期稳定性的超额收益。

明汯投资裘慧明:

指数增强的投资基于两大原则。

首先,指数本身是不差的投资,过去大家总说中国股市不好,但从1991年看,更近一些从2002年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沪深300和中证500,特别是500,都获取了不错的收益。从2005年500指数成立以来,算上指数每年的分红,平均年化收益有12%左右,本身就是不错的投资。

其次,投资逻辑是择时非常困难。大浪淘沙下,过去几年做得好的私募都不做择时了。一是择时非常难,二是股价有稳定的超额收益。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如果你是股神,每天都可以找到涨停票,市场再跌和我也没有关系,我永远补仓。当然,做不到这样的地步。但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有比较好的超额收益,就不应该做择时,一直满仓做就好了。

回到最重要的问题,怎么做出超额?在量化的逻辑里面,中国市场确实散户比较多,现在交易量80%多是散户贡献的,整个的交易市场无效性很高。量化里面,不管你赚基本面因子的钱,还是赚市场的情绪、价量或是事件驱动的钱,中国都是全世界最好的股票市场。一是交易量非常大,相当于美国的60%到70%;二是挣钱的比例远超美国。中国的交易量,真的是散户一个个键打出来的,而美股的交易量很多都是高频交易做出来的。中国市场现在做高频优势非常大,我们现在也是高频交易为主。

Q5、中证500指数增强,是否都是在中证500指数成分股里面选择股票?如果不是只在指数里面选股票,如何保证我们选的股票可以战胜指数,而不是被指数打败?具体要遵循哪些纪律、原则?

贝莱德邹江渝:

贝莱德是全市场选股。对标指数不管是中证500还是沪深300,更多是生成结果的时候,从优化过程当中进行参考。但是选股的池子还是全市场选择,不应该放弃有机会的投资。

明汯投资裘慧明:

指数增强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Alpha要长期跑赢指数,第二是跟踪误差不能太大。300是市场上最大的300只票,如果太多的票在300外选,你的风格偏移很难保证。而500指数平衡性比较好,可以通过全市场选股,然后专业的组合优化方法、平衡行业成分来实现目标。最后总结一下,同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尽量跑赢市场,二是要控制和指数的偏离,这样就不会大幅跑输市场。

Q6、资产配置而言,当下股票好、期货不好, CTA是否还要做一些逆向的配置?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大家应该配多少?

黑翼资产陈泽浩:

今年股指很亮眼,CTA作为股票之外的策略类别,其实不仅是今年,2017年、2018年平均收益还是有些褪色。2019年,相对股市就更不好看了。CTA策略其实类型很丰富,如果从最主要的影响力来说,为什么说过去两年多表现一般?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商品市场缺乏大级别的趋势。当然,可以说大趋势波动对长、中、短周期的影响不一样,但总体而言,缺乏比较大级别的趋势这是主因。资产配置角度来说,最直观的来理解,大趋势的产生有一定的周期。越是没等到它产生,离它产生就越近。当然,没有人能说清楚下一次什么时候产生,只能说去年没有、前年没有,那么离下一次肯定会更近一点。资产配置是很长期的概念,所以从时间上看,增持我觉得也是一种合理选择。

风险偏好而言,问题稍微复杂一些。CTA本身有两种作用,一是用来赚钱博收益的工具。二是CTA和其它类别的资产比如股指、股票,相关性非常低,有的时候甚至负相关。股市大跌的时候,通过股指下跌趋势也可以盈利,甚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这个策略本身和股票做配合的话,可以有效的改善股票资产本身的风险收益比。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作为组合的稳定器来看。所以,对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投资者,反而可以引入CTA作为资产保护器。另一方面,投资者风险偏好比较高的投资者可以增配CTA作为搏收益的高风险工具。

Q7、如果把国内做量化的私募基金分三类:外资进入中国WFOE的主题,在国内募集、做投资;海归在国内做量化的私募基金;国内也有清华、中科大出来一些本土人才做私募投资。国内对金融是逐步开放的,但目前是不平衡的状态,海归的量化在国内占比非常高。随着国内对外开放以及政策的打开,这块将会进行怎样的演变?

黑翼资产陈泽浩:

从WFOE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海归、本土量化,代表着参与人的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等,长远来看,这三类应该随着人的流动而融合。外资在中国的公司,也会聘请本土人才。总体来说,人才上会融合。最关键的,还是从投资体系、投资逻辑、投资方法论上不断融合、进步、演变,谁能创建稳健收益、持续收益,谁就可以成为主流。

公司的形式来看,未来很难讲。拭目以待哪种理念、投资方法可以成为最大的份额。

明汯投资裘慧明:

量化这个市场现在还比较小。在海外就管理规模占比而言,量化是占20%到30%。在国内量化估计只有5%左右。私募管理规模2万多亿,私募量化是1000亿左右,现在上升空间非常大。海外WFOE比较成熟的机构会逐渐进来,我们也比较欢迎,一方面让市场教育做得更好,二是现在量化还是比较小众的东西,需要大家做宣传。量化的特点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有更好的收益?肯定会慢慢融合。

我以前主要是做美股、欧股的统计套利策略,到国内也要做本土化,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国内投资者的特征和国外不一样。同样的,国内的一些机构也会从海外招到比较好的人才,吸收海外成熟的方法论。从长期来讲,大家都是聪明人,会学习对方的优点。

Q8、数据对于量化来说是非常根本、关键性的东西。在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上,有哪些精深奥妙之处?

贝莱德邹江渝:

说贝莱德这些年来在数据方面的演化过程。30多年前开始做的时候,那时候最主要的数据来源是财务数据,比如公司的财报、公司披露的文件等。到后面,慢慢增加了一些分析师的情绪,资金的流动数据。近10年来的时间里面,公司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投资方向,都是在用大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来做挖掘。基本面方面,会通过卫星图像研究经济和上市公司的运营。情绪方面,会通过对社交媒体的自然语言、文本分析来试图捕捉机构、散户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特别在中国A股市场,散户的交易占80%。如果可以很好的分析散户情绪数据,其实是非常有帮助。贝莱德在中国A股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分析,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散户的发帖,每个月股评文章都是百万计的量级。还有像宏观主题方面的研究,贝莱德智库的观点,我们也会用机器去解读、理解。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将我们的模型、策略转移到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上。

Q9、外国的私募基金刚到中国来做的时候,会带着策略和团队到中国来,会涉及到策略本土化的问题,会如何处理?

英仕曼Tim Wong:

从策略角度来讲,目前英仕曼非常本土的、特有的策略不是太多,我们也希望把国外做了很多年的策略可以带到国内借鉴。我们也会看,是否要做一定的改动。比如,国内很多国有企业也是很大的公司,但是和其它的大公司有没有区别?在国外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关于行业板块的问题,腾讯是一家科技公司,我们要在策略里面,会看是否要做一些因子算法改动?此前经历过股灾、熔断,在国外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可能没有那么严重,这也是要比较多和本地券商、监管机构交流。每天交易之后,国外有一些交易的自动算法,在国内可能用不到。交易系统方面要更多适应本地的执行。

版权声明: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