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基金:寻找“流沙社会”中的“磐石”

好买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提倡一个概念,叫做液态的现代性,泉果基金认为,现代社会具有“流沙”的特点,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迭代、产生、消失。要想不被“流沙”吞噬,就必须准备好心里健全的知识架构,至少是一块磐石,让我们稍微停留地稳固一点。

“英国已故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提倡一个概念,叫做液态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当时并没有引起世人特别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社会学家居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描述了我们现在真切感受到的几乎所有东西。”

在泉果基金的内部分享中,王强在开篇就系统阐述了他对于社会学家鲍曼的理论理解,因为,他认为鲍曼所描述的“液态理论”,是帮助我们清晰地认知当前社会变迁的重要“穿透性工具”。

王强拥有非常多响当当的名号,以至于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中找到与他的某种连接:他联合创始过著名的上市公司、创立了最大规模的天使基金,是一个资深的读书人和藏书家。甚至还有人这么介绍他:大热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佟大为”的原型……

他被称为在“书斋和金钱世界中自由穿梭的人”。他自己对自己的描述则是,“我不能说我多优秀,但是我做一件事儿是没有局限的,我知道要不断地贴近无限的东西。”

王强提到一个词:流沙(Quicksand),来源于他所推崇的鲍曼。他认为,现代社会具有“流沙”的特点,例如社会形态、价值观、民族文化、世界层次的制度习俗、民族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迭代、产生、消失。要想不被“流沙”吞噬,就必须准备好心里健全的知识架构,这个知识架构,就如同在流沙下找到一块“磐石”,“让我们稍微停留得稳固一点。”

按照鲍曼的理解,如果这个时代是液态、是流沙,相对应的,消费者的期待也在迅速迭代。原来是一个具体的物或服务,现在消费者欲望的对象变成了他的下一个欲望(desire the next desire)。如果还是仅仅根据产品的功能性来做迭代,企业可能会迅速遭遇失败。

也许,王强正是靠着在“流沙社会”中为自己构筑的这块“磐石”,不断延长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实现在不同领域的高效穿越:作为投资人,王强和真格基金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见了10万多个创业团队,并投资了800余家初创企业,投中了35家独角兽;作为导师,他和徐小平一手挖掘和培养了真格基金的CEO方爱之,后者现已连续多年登榜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及中国最佳创投人;作为资深西文书蠹,他是藏书上万册的钻石级藏书人,他对外文书的品鉴影响了很多人;投资的电影获得过数个国际大奖,创办的装帧公司也获得过国际印刷大奖。而这些行走世界的非凡经历和在商界的系列实践,又反过来印证了他从书斋中获得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因为和泉果基金的渊源,王强真诚地将他最核心的思想体系和盘托出,他说:“如果谈业务、谈技术,能谈的人太多了,但是我这次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支撑了我60年人生岁月的全部核心内容。”

以下是分享实录精选:

这个“无限对话”的活动我觉得非常好,恐怕像你们这样的投资机构不多。如果谈业务、谈技术本身,那能谈的人太多了,但是我能跟大家分享的,确实是支撑了我60年生命的全部重要的东西,我不能说我多优秀,但是我做一件事儿是没有局限的,我知道要不断地贴近无限的目标。

除了是一个投资人,我担任一个电影公司的董事长,这个不是我多元经营,是我有点兴趣,因为以前我是北大学生艺术团团长。我们拍了5部片子,这10年有3部获国际大奖。第一部是《十二公民》,获得了意大利罗马电影节金奖,之前两岸三地还没有电影人获得过,是现实主义电影节的最高奖。第二部是2018年,我们作为第二制片监制出品了哈萨克斯坦一个女演员出演的电影,导演也是哈萨克斯坦的,获得了201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这个奖的含金量非常高。它不是国产片,所以在国内大家很少知道,叫《小家伙》,反映了莫斯科女工的悲惨命运。去年我们拍了一个反映P2P造成家庭悲剧的影片,叫《乌海》,获得了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中国电影获这个奖的是5年前《钢的琴》。

我从来没做过一天的出版,但我是一家出版公司的董事长,这个工作室设计了1894年英国伦敦《傲慢与偏见》的孔雀版,是非常著名的一个版本,雅昌印制的,获得了美国印刷界的最高奖——富兰克林奖。其中包括孔雀的每一根羽毛,都是我对照着原版,拿着放大镜一个一个告诉他们修的。

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我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第一,我的知识架构是这样,第二,我敢于尝试,像孩子一样不给自己设限。我知道要做这个事儿,它的段位在哪儿,做了以后才不会白做,才能够有点痕迹。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就已经不得了的事情。

01 我们的当下正处在“液态流沙”之中

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液态时代,甚至按照鲍曼设想的,气态时代也会来临,我们就必须做好准备:我们心里的知识架构,足不足以能在流沙之下寻找到,至少是一块磐石,让我们稍微停留地稳固一点。至少在找到救生手段之前,不会一下子被流沙吞噬。哪怕是到了悬崖边,也能在滑下去之前抓到一棵救命的树,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想今天利用这个场合,建议大家读一本书。作者是英国已故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一个波兰裔犹太人,后来到了英国,在利兹大学一直作社会学教授。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提倡一个概念,叫做液态的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特别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越来越证明当年他勾勒的新世界图景的真切。大家惊讶于一个社会学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就描述了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几乎所有东西。

我当时在美国发现了这个思想家以后,就仔细阅读了他的几乎每一本著作。鲍曼的理论实际上是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态来描述整个人类的价值观从固化、液化到气化的加速更迭,这也是我们现在体验的生命现实。

为什么我们会FOMO(Fear of Missing Out),总害怕错过什么?就是因为变化的速度太快了,以前我们一年做一个重要决定,现在恐怕三个月做一个重要决定都晚了,甚至一个星期就要做出决定。有些产品,如果你从构想到推出超过一两个月,别人就做了,你可能就没机会了。

鲍曼用了一个词,我觉得挺好——流沙(Quicksand)。传统的、固态的时代特点非常坚固,变化非常缓慢,像水滴石穿一样缓慢;而现代“流沙”的特点是,社会形态、价值观、民族文化、世界层次的制度习俗、民族的行为方式,尤其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迭代、产生、消失。

同时,人处在被液态、被气态的过程中,你的焦虑、你的无奈、你的沮丧、你的失落感就会和它们一样加速。其实这也是鲍曼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究竟要如何应对?

我们必须准备好心里健全的知识架构,足以在流沙之下,寻找到至少一块磐石,让我们稍微停留得稳固一点,至少在找到救生手段之前,不会一下子被流沙吞噬,哪怕是被冲到了悬崖边,也能在滑下去之前抓到一棵树,这是非常关键的。

02 慢、少、深:修炼内在的锚

无论时代怎么变,你就把它当成潮水。如果你只是停了船,没有锚深深扎进去,船会飘走的。所以你必须追问你自己,按照你的品性,你的锚在哪?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其实简单来讲,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快、多、浅。那么我们治疗这个时代的认知病症,只需做到它相反的方向,就够了。就像管理投资组合,你要通过对冲去控制风险。

一.快与慢

对于快,我们必须要学会慢下来。慢的手段因人而异,但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你慢下来的东西。打坐也好、灵修也好、阅读也好、看电影也好、欣赏艺术也好、摘花、养草、遛狗、去博物馆、爬山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与现实保持某种距离,慢下来,这种心理状态会成为一个抗衡加速的反冲力量。你的世界必须有某种缓冲,如果没有缓冲,你就会成为不受控制的自由落体了。

二.多与少

人的问题在于贪多。

我想起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写的一个故事。

忽必烈和马可·波罗在对弈。忽必烈的棋术超一流,很快他就把马可·波罗的棋子都吃掉了,下到最后,棋盘上空空如也。

这时候,马可·波罗作为一个失败者,就对忽必烈大帝说:“可汗,现在我是失败者了,但胜利却意味着,当你拥有了所有东西,一切都属于你的时候,实际上你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现在的棋盘一样。你赢了我,但棋盘已经空空如也了。”

这个故事非常有哲理,“贪多”有时候实际上意味着“没有”。所以针对多,要学会敢于专注于少,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专注是最后成功的秘诀。

就像乔布斯说的,专注并不是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三件事,而是你从最喜欢的三件事里丢掉两件,留下的那一件才叫真正的优先级,才是真正的专注。

三.浅与深

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深入思考,尤其是持续行动的深入思考者,因为大家都是浅尝辄止,都是模棱两可,都是唯快不破。

“冒尖”这个汉语,我常常琢磨,很有意思。

大家都熟悉尖这个字。尖字,上面是小,底下是大。怎么去冒尖、怎么成为优秀者、怎么最终能够异于常人?你会发现最后刺破所有东西的是那个非常“小”的东西,但是支撑它的则是非常大的底蕴,它底下必须有“大”字。

英文也是一样。“杰出的”英文是outstanding,其实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就是stand out(站出来)。它就意味着,当大家都是坐着的状态,你敢于站起来,就和别人不同了。

所以怎么办?你要想成为outstanding,你要想冒尖,就必须有深厚的积淀。

无论时代怎么变,你就把它当成潮水的来来去去。如果你只是停了船,没有将锚深深扎进去,船一定会飘走的。所以你必须追问自己,按照你的根性,你自己的锚在哪儿?是强大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视觉感官、内在健全的思考框架、还是深厚积淀的心灵智慧?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大问题。

我觉得大家一定要修炼自己内在的锚。

03 消费者为中心:

想要的是下一个欲望

以前是生产者的社会,现在是消费者的社会。消费者欲望的对象也变了。原来是一个具体的物或服务,现在消费者欲望的对象变成了他的下一个欲望(desire the next desire)。如果你还是只根据产品的功能性来做迭代,你可能早就失败了。

按照鲍曼的理解,如果这个时代都是液态的话,其实消费者的期待也在变。以前是生产者的社会,现在是消费者的社会。

以前是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因为我认为你需要;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消费者的社会。

因此,现在反馈到生产的这一方,如果你的脑子里没有聚焦于消费者的欲望和期待,你不管推出什么产品,都没法呼应他们的诉求。

因为短、快和多影响了消费者心智,就产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医美行业、美颜相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欲望性质的变化。

在生产者社会,欲望的对象是物、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你提供的服务。我想要什么东西,我的渴望对象是具体的。比如当年你要买一个灯泡,上海第一灯泡制造厂的灯泡,一直用了40年,灯丝还没断,你会觉得这个商品厉害了。因为当时你买灯泡的欲望就是一个长久不灭的灯泡。

但是现在变了,在鲍曼看来,欲望的对象变了。欲望的对象是什么?是下一个欲望(desire the next desire)。这点我完全赞同。

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双11,大家非要在11:59都坐在电脑前,人生好像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因为“手慢无“,你要立刻(instantly)点击,要把它们都拉到购物车里,买不买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过的是欲望的瘾。

你就会发现,很多人如果再过半个小时,再让他回来,购物车里的东西可能就不想要了。甚至很多人下完单以后,快递送过来,他都问好几遍,这是谁买的?他忘了。因为他满足完了一个欲望,现在他要满足的变成了他的下一个欲望。

如果消费者出现了心理和生理层面的这样一个大转变,作为提供商品/服务和迭代商品/服务的人,就必须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是只根据产品/服务的功能性来做迭代,你可能早就失败了,因为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这个具体的产品/服务了,不是你技术攻关之后能点40年的那只灯泡了。

重要的是在下单那一刻,消费者的欲望有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实际上是要即时的(instant)、或者最快速度地满足消费者短周期欲望的生生灭灭。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04 对抗同质化:

竞争是为失败者准备的

“只有失败者才去竞争。” 这句话是非常有哲学意味的,强调了思维同质化的问题。如果你和竞争对手要达成同一个目标,从概率上来讲,如果你俩都成功,也只是半斤八两。万一他比你做得稍微好一点,你就是失败者。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征,是人的理性的同质化。大家的所思所想太过于接近了,微信朋友圈的观点非常鲜明,不拉黑的就是大家想的一样,拉黑的就是想法不一样。同质化留下来的,就是信息茧房,作茧自缚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怎么去抗衡同质化的思维方式。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曾经说过:“竞争是为失败者准备的(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这似乎有点反常识。做任何事情,不竞争怎么能够生存?但作者说,只有失败者才去竞争。这句话是非常有哲学意味的,强调了思维同质化的问题。如果你和竞争对手想得非常接近,要达成的是同一个目标。从概率上来讲,如果你们俩都成功,你们也只是半斤八两。万一他比你做的稍微好一点,可能你就是那个失败者(a loser)。

如何在内卷竞争中脱颖而出?

你要跨越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公募投资,如果你只知道投资,那你就和其他基金的人都差不多,要么被别人替掉,要么你走了也没什么损失,所以跨越狭窄专业领域的思维独特性就变成了十分重要的竞争力。

你要能够从哲学角度、从历史角度、从美学角度等,多做一些涉猎,不要老把自己埋在所谓你的业务本身上。其实就像长跑运动员,一定不只是天天就练跑步,他一定先把肺活量、视力、筋骨、协调性、肌肉等等,一起长期强化训练,不是说天天光跑就完了。

05 WOW时刻:

美学的无用性训练让人完整

想象力是统领这个世界最关键的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就是不断对人进行审美上的熏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那样一些人,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看出美。”

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康德。为什么?因为他的哲学,实际上指导了我离开北大之后的,我的工作、我的创业、我的投资生涯,还有我所谓生活的全部,他真的给我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引。

康德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不可知世界。康德离世前6年,发现了打通这两个世界的方法。他写了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告诉我们,如何做到既在有限世界里周游,同时还可以向往并迈向无限世界。

康德提出,想象力是统领这个世界最关键的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就是不断对人进行审美上的熏陶。

因为审美训练能在我们的感官已经迟钝的时候,使它们变得更加敏锐。其实“审美疲倦”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的理解是,面对任何一个对象,只要你熟视无睹了,都叫做审美疲倦。回到艺术家罗丹那句话,他说:“所谓大师,就是那样一些人,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看出美。”

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都是在众人认为平平常常的领域,创造了不平常;都是在大家具有共识的情况下,看出了非共识。这是审美能够带来的东西。所以大家别总是说,智慧只是逻辑与推理。

可能这些与你的具体业务根本没关系,但这个sensibility(敏锐性),事实上是最终你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最核心的东西。无论你最后设计的产品是多么无聊,你能把它设计成无聊到大家都难以忘怀,那也不得了。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一句话,美学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让人重新恢复儿童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时的惊异,就是那个由衷的“WOW”的感觉。你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和发现你随时能够喊出“WOW”的那一能力。

06 兴趣比爱重要,享受没有选择的选择

我每次选择都是这样,最终我一点都不纠结,非常快乐地享受着人生中的 ‘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我从来不会后悔,从来不会横向去比,或懊悔当初要是这样做就会怎么样。从来没有。

我以前读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Doctor Faustus),记得里面有个情节。

两个高中生谈对音乐的爱。他们听了一个来自美国的音乐家的演讲。这个音乐家说话结结巴巴,但是孩子对他讲的音乐的美着了迷。在回家的路上,两个孩子有个对话:老师说我们爱音乐,难道我们爱就够了吗?这个世界上除了爱这一情感,还有没有比爱更强烈的感情?

我当时读到这里就合上了书。我想了半天,这个世界除了爱,有没有另一种情感的浓烈度超出爱?这是我读书的一个思考方式,我称之为“挑战大师”。如果最后我一翻开书页,答案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就再也不要读它了。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测试你读的书的深浅。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书上写的和你的答案差不多,你就不需要再看它了,因为作者和你是同质化的,同一个水平,对你没用。

我想了一阵,能想到的同样强烈的一个情感,是恨。但是我翻开一看,未来成为音乐家的那个小孩子说,有,是兴趣。我想,这太对了!如果没有interest(兴趣,也有利息的意思),我们为什么把钱放在银行里?因为银行给我们interest,利息这个词,让我们感兴趣,你才能够把你的资本交给他,为了拿到额外的收益。

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如果爱是一个行为的描述的话,只是爱还不够。因为随着你踏上爱的旅程,各种考验、诱惑都会来到。很快你就发现,你坚持不住,你过不了多少坎。但这不是爱出问题了,那是什么?是你当时爱这个行为背后的兴趣没了。你不再感兴趣了,只把它作为一个日常的KPI,一个不动脑子机械完成的工作,你不再带着孩子第一次看世界时的惊诧去思考,像以前日以继夜地追问了。你失去好奇心,没有了兴趣,所以最后爱也就烟消云散。

而真正的兴趣却可以把短暂的爱的时空拉得无限长,所以你就能从容地应对、从容地思考、从容地享受;同时,该是你的,什么都丢不了。

人生也是一样。频繁做出职业选择的人,我见得太多了。举动的频繁性其实说明你的判断有多稳健。我迄今的一生也就做了四次关键选择。考北大、去美国学计算机进贝尔、回来做新东方、之后做真格基金。

因为在我看来,选择并不意味着我面对ABCD选择其中哪一个。我非常明确地知道,我现在不应该选A选C选D,我不知道我应不应该选B。但是我非常明确地知道,A、C和D不属于我。

我每次选择都是这样,最终我一点都不纠结,非常快乐地享受着人生中的“没有选择的选择”。所以我从来不会后悔,从来不会横向去比,或懊悔当初要是这样做就会怎么样。从来没有。

因为我当时做出这样“没有选择的选择”的时候,它实际上已经让我看到了未来了。你就会专注,你就很感兴趣,会把它做得不一样。我觉得这才是支撑到我今天的主要因素。

  07 读书“毁”了我:

丢掉傲慢与偏见

我是不愿意开书单的人,对我有效的东西,对你不一定有效。因为任何著作再优秀,如果你读完,对你生命没有什么改变,那就证明你浪费了时间。

说说读书。我读了很多的书,但这个书,它其实只能回答有限现象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读一本历史和生物学的书,就会知道现存的不同类型的生命有870万种。

其实面对一个由870万种生命形式构成的世界,我们通常认为学习所要练就的逻辑和推理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能够回答的微乎其微。

因此,成为一个学习者,首先要克服或者丢掉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为什么难以真正地认知?就是因为你的傲慢和偏见拖住了后腿,你认为自己全懂了,你认为浅尝辄止就够了。而别人可能非常卑微地承认他们只捕捉到了复杂世界的一个微小部分,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思考,然后才能研究出他认为能拿得出手的结论。

我是不愿意开书单的人,对我有效的东西,对你不一定有效。凡是网上流行的(我的)书单,都是他们听完这个那个分享后总结的,不是我给开出的。我随口提到过那么多书,大家都觉得好像是王老师说的必读的书,其实不是。它们是影响过我、走进我生命的东西,但不一定适合你。因为任何著作再优秀,如果你读完,对你的生命没有什么改变,那就证明你浪费了时间。

我觉得选择书,没有所谓绝对的优秀和绝对的不优秀。

如果读一本书,你读完的刹那和你没读之前的刹那没有区别的话,这本书本来就不应该走进你的世界;但如果一本书你读了,它毁掉了你读之前的心灵状态、包括你此前的愚钝、傲慢、偏见、僵化、狭隘、局限、邪恶……这本书毁了曾经的那个“我”,让一个崭新的“我”诞生了,这本书才是伟大的书,才是本该属于你的书。

我多次引用过我喜欢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诗句,也是我自己翻译的,其中提到的塔古斯河(Tagus)是一条横穿葡萄牙的母亲河,像我们的黄河一样。诗人这样写道:

塔古斯河美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The Tagus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my village,

但塔古斯河却又美不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But the Tagus is not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my village,

因为塔古斯河不是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

Because the Tagus is not the river that flows through my village.

在我看来,任何知识、任何智慧的践行,任何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科学的训练,任何跨越你现在手头具体业务的所有其他好像完全无用的训练,其实都为了准备这一点,准备穿越你的心灵和生命,帮你构筑起强大的内心王国。

回到演讲开始提到的关于幸福的话题。  

其实没有一个人会是永远快乐的。

我们那一代有个日本影星叫山口百惠,是当时我们心目中最美的女性。她后来嫁给了同样也是著名影星的三浦友和,三浦友和也很帅。前些年,三浦友和写了一本自传,日文书名叫《相性》,中文是“投缘”的意思。书中谈到幸福的婚姻,谈到如何看待什么是人生的幸福?

他说,人生的幸福其实很好计算。当你决定要总结你一生的时候,你按照每一天的回忆来做个加减法。过的每一个快乐的一天与过的每一个不快乐的一天相加减,如果加减完之后,得数是0,那你这一辈子算白过了,你一半快乐,一半不快乐。如果加减的结果是负数,那你很不幸,你痛苦的天数多过你快乐的天数。

三浦友和说,其实大部分人的快乐与否就在于这一总体加减的结果。发现幸福比痛苦多了一天,这样的人生他就认为是幸福的,就是没有白过的。我认为,通过阅读思考、通过日常业务的修炼,如果你获得了人生加减后的多一点的快乐,你就是幸福的,你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泉果基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