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瑞博:高风险pk高收益,科技股存在哪些机遇?

好买说:科技板块投资向来备受关注,中欧瑞博认为,当前中美科技关系新格局之下,科技产业链自给自足是关键。面对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科技股,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软科技方面,全球互联网龙头企业未来成长的机会;硬科技方面,行业竞争格局明晰,企业综合素质优异的企业。

后疫情时代,随着全球经济重启,中美再平衡的背景,近期两会上也再次强调坚持创新驱动,鼓励高新科技行业的发展。在这种新格局下,中国科技行业其发展趋势如何?该如何以长线眼光重新认识科技股的投资机遇?

中美科技关系新格局

最近几年其实科技行业最大的一个事情就是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尤其是以芯片为代表的细分领域的技术封锁,像禁止供应商给中芯国际提供光刻机、给华为提供芯片,代工服务,甚至一些零部件的提供都是不行的。

随着拜登政府上台,从中芯国际供货恢复,并与荷兰巨头阿斯麦尔(ASML)签署了价值12亿美元的光刻机购买合同;到上周“中美半导体产业技术和贸易限制工作组”成立的宣布,这些迹象来看的话,中美关系是有所缓和。

但是长期来看,笔者认为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主线是不会变的,可能中间会有不同时间点的一些松动或者利益的一些交换,但是从大的格局来看,中美竞争关系前景不容乐观。未来国内大概率还是以自主创新、建立技术壁垒的需求会更高一点。

科技产业链自给自足是关键

从国内科技行业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划分为一种是基于模式的场景创新「软科技」和一种是基于技术的要素创新「硬科技」,软科技方面,像腾讯、小米、美团互联网领域的一些创新公司,我们基本上是有话语权的;美国能制约我们的更多的是在底层软件、设备、材料的硬科技这些领域。目前,硬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受制于行业短期无利润,长期高投入,人才、技术各方面都具备高要求的特点,未来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突破、去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的科技股投资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就是产业链需求自给自足,具备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在研发的过程中完全自主研发,各种设备包括材料是自主去实现生产的,不需要通过供应商购买,这些公司一方面未来它国产替代的空间会很大,另一方面它不会被美国卡脖子未来的成长边际也会更大。

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科技股,投资者该如何把握?

A股的科技行业在过去一直都是波动较大,我们见证过在科技行业中10倍股的诞生,也见证过曾经的牛股走向退市。其主要原因有二:

①A股的科技行业很多公司的下游都具有周期性。比如像通信行业,它的下游(云计算、ICT)周期性就比较大;消费电子行业,下游也跟随着手机、PC下游的需求有波动。

②过去A股的科技行业中,很多公司其实更多的是炒概念,并不是说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是去炒虚无缥缈的概念,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波动很大,最后退市的这种情况。

现在我们对整个科技行业的投资核心的关注点如下:

第一在软科技方面,可以通过沪港通的方式去参与已在港股上市,可能是全球互联网的龙头类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长期来看还是非常有成长的空间和投资价值。

第二在硬科技方面,需考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对公司技术人才、未来的成长空间、行业的竞争格局都要有一个明显的专业判断,相对软科技业务理解的难度较高。比如说芯片类、新材料类的公司,还需要行业专家把关,常去上市公司调研、跟踪订单等方式。所以,对于一些硬科技的投资还是需要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眼光和投资能力。

什么标准的硬科技公司才具备投资价值呢?

■ 产品,对标海外同类型公司的优劣势;

■ 下游客户认可,是否达到或超于预期要求;

■ 市场空间,潜在下沉市场的规模;

近期投资观点

科技股的估值普遍都偏高,近期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估值的调整都会有影响。

从过去两年来看,整体市场结构分化很明显,少数公司是持续上涨,估值很贵,但是很大一批的公司,其实过去一两年的股价是没怎么上涨,估值一直往下走的,可能这中间有一批公司属于成长性不错,估值目前也属于一个不贵的状态。笔者建议现阶段估值相对合理且长期业绩有成长空间的公司是有投资机会的。对于估值过贵且前期涨幅过大的这些品种,目前为止认为还是要谨慎投资。

投资者趣问:

在实际投资科技行业的时候,投资者往往把“科技股”对标“投未来”,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笔者觉得科技股是投未来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科技股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纵观全球的科技行业,主流的科技核心资产的公司屈指可数,包括苹果、亚马逊这么牛的公司,曾经也都遭遇危机,跌幅最高至99%。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你如果在当时的阶段去投资它,肯定亏的血本无归,不论是资金还是心态都可能扛不住。

所以投科技是投未来没有错,但是实际上在投资过程中,因其行业属性波动会较大,以我们过去的投资经验来说,更愿意从中期趋势去看科技股的投资,有波段思想。比如说从一两年的维度看行业趋势,选择优质标的投资,当趋势或者公司发生变化时,果断选择离场。

和消费行业相比,科技行业里的多数公司可能不适合长期投资,它不会像消费行业过了三四十年业态还会存在,可能经过二十年一些科技公司就已经消失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中欧瑞博,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1]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