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96天,私募行业怎么了?

2019年已经过半,站在年中的时点上,研究猿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为大家展示上半年私募基金各策略的业绩表现和私募行业的重大事件。上半年股票型私募翻身,几大量化对冲策略也是各显神通。而私募行业也出现了外资入局,强者恒强,规模缩水等各种现象。

转眼间,2019年的进度条已经过半。上半年A股可谓跌宕起伏,既有一季度估值修复的高歌猛进,又有二季度贸易纠纷的措手不及。

这样的半年时光里,私募机构都过得怎么样,各大策略都表现如何,私募行业又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接下来,研究猿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为大家展示上半年私募基金各策略的业绩表现和私募行业的重大事件。

业绩回顾:

各大策略私募上半年全线飘红

上半年,A股各大指数全线上涨。上证指数涨19.45%,深证成指涨26.78%,创业板指数涨20.87%。

上证50在规模指数中表现抢眼,上涨27.8%,中证500指数相对较弱,上涨18.77%。各个策略私募全部实现正收益。

在2018年损失惨重的股票型私募迎来反转,以17.83%的收益拔得头筹;而在去年取得正收益的债券型私募,上半年业绩垫底,仅上涨了3.0%。

宏观策略、多策略、组合基金、多空仓、管理期货型私募上半年收益均超过了10%,分别为14.02%、13.32%、12.02%、10.91%和10.66%。

除了债券型外,套利和市场中性策略整体表现较弱,收益分别为5.39%和7.75%。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期货策略与其他各策略的相关性较低,通过对2015至2019年的收益率做相关性分析发现,管理期货与其他策略的相关系数在0.26~0.58之间。

2018年股票市场大幅下跌,但管理期货策略获得了6.9%的收益,高居榜首,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

今年CTA业绩表现居中,但组合中配置管理期货基金意味着多元化的机会,能够降低一项投资组合回报率的标准差,改进风险收益情况,仍具配置价值。

不过,在所有策略平均业绩都在上半年取得正收益的同时,私募基金中也不乏掉队者,上半年的净值仍然出现了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基金录得负收益的比例在各类策略中居高,也与股指期货市场五月份以来基差贴水持续扩大,对冲成本上升有关。

同时六月份市场波动,股指期货基差又出现大幅收敛,导致市场中性产品在六月份整体表现不佳。

榜首与末位之间天差地远

从各策略的业绩分化来看,私募各策略之间的首尾差异明显,其中股票型私募产品的首尾的相差尤其巨大。

在全部股票型产品中,收益最高的产品录得351.57%的超高收益,而表现最差的私募股票型基金则亏损了超过78.55%,一头一尾的差距超过了430%。

不过,尽管股票型冠军产品以半年度超过300%的收益冠绝市场,但“冠军魔咒”的存在也反映了被超高收益所掩盖的风险。

在股票型私募基金当中,通常会出现在短期业绩惊人的私募基金突然销声匿迹,甚至清盘走人,业绩持续性差的情况。

这也与如今的私募行业竞争形态有关。随着行业逐渐分化,资金更偏爱流向头部私募,一些小型私募为了杀出重围,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知名度,甚至会用单只产品冲击榜单,并采用一些比较激进的投资策略,比如集中持股、动用杠杆。但这也为它的业绩一致性、可持续性埋下了重重隐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私募基金的收益首尾相差巨大,但主要是部分异常数据导致了这种极端现象的出现。

据研究猿统计,私募基金的业绩分布相对集中,超过八成的私募基金上半年的收益集中在-13%到31%的区间内。

此外,研究猿的统计数据显示,按不同规模划分,10亿元以下的私募上半年平均收益为16.82%,50亿元以上的私募上半年平均收益为14.67%,而10亿元到50亿元的梯队上半年整体表现最佳,平均收益达到18.95%。

股票型私募基金挽回尊严,一季度是仓位致胜的行情

对比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同期25.03%的收益,私募整体表现逊色不少。

公募、私募面对的客户流动性不一样,公募的考核周期更短,重进攻轻防守。一般不论牛市熊市,公募的仓位都在9成以上。私募更注重为客户创造长期的绝对回报,2018年普遍仓位较低,大部分都是在2019年2月中下旬才加到8成以上仓位。

在二季度的震荡下行的行情中,大多数私募基金的回撤控制相对较好,客户体验有所改善。事实上,震荡市和熊市才是体现私募生存能力的时刻,稳定的复利是长期回报的来源。

私募业绩回暖的同时,私募机构的调研热情持续升温。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已有1800多家私募调研7300多次。其中,百亿明星私募调研积极性更高,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景林资产、星石投资、敦和投资、凯丰投资、淡水泉、高毅等私募均榜上有名。

在调研热情上,私募对于创业板和中小板关注度超过了主板。

私募调研的重点多在以科技股为核心的优质成长股上。

量化对冲,有人欢喜有人忧

2019年上半年,量化对冲产品整体表现占优。

以量价策略为主的高换手阿尔法策略在今年一季度表现亮眼,主要原因是市场成交量大幅上升,市场流动性提高,无论是指数增强还是市场中性策略,更容易在市场中获取阿尔法。

二季度,指数冲高回落,而两市成交量也从万亿天量回到四千亿左右,高换手的量价型阿尔法策略整体表现弱于一季度。

对于市场中性策略,股指期货受市场情绪影响,五月份以来基差贴水持续扩大,使得对冲成本急剧上升,加之六月份市场波动,股指期货基差又出现大幅收敛,市场中性产品在六月份整体表现不佳。

二季度股票市场出现回调时,在资产配置中分散股票风险的CTA再次受到关注。

二季度以来,商品期货市场波动不断攀升,部分板块和品种走出了趋势行情。受年初巴西矿难及澳洲飓风影响,铁矿石价格一路攀升,同时带来黑色系走出一波上涨行情。

农产品方面,品种走势分化。进入六月份,天气影响加剧,农产品波动加大。

而全球地缘政治摩擦加大,导致原油波动加剧,影响能化类的整体走势。趋势型CTA产品在市场波动提升的情况下,表现不俗。

  债券在震荡中走出“弱牛”

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呈“弱牛”行情,但其间有所震荡。

经济基本面整体偏弱,虽然1月份社融和信贷规模超预期,3月份数据受春节错位因素影响反弹明显,加之股市短期快速上涨,债市收益率下行。但四月份数据普遍如期回落,股市也出现回调,债市重拾涨势。

通胀在食品价格带动下走高,近期增速放缓,风险较为可控。

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松紧适度,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受到5月底“包商银行”事件影响,6月份流动性分层明显,中小银行、非银机构质押违约问题较为突出,弱资质债券利差走扩较明显。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更加灵活,资金利率波动加大,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中美贸易摩擦短期看仍较难解决,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走弱,降息预期上升,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均偏弱。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及外部环境,仍对债市构成利好。同时信用风险继续发酵,“宽货币、紧信用”格局未发生明显转变,信用风险仍将是债市投资的防范重点。

大事回顾:

证券私募基金行业在诞生至今的10年多中,快速成长、壮大,公募派、券商派、民间高手,无数人涌入私募。

尽管如此,截至2018年底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达到了12.8万亿元,但其中证券私募的规模仅约2.2万亿,且规模的增速已经显著放缓。

增长放缓的背后,私募基金行业正在逐渐强者恒强的分化阶段。但是对于新进者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立身之地。

私募基金行业一直在进行着创新和变革。

从早期的纯股票多头策略,到如今多空仓、市场中性、宏观对冲、期货管理、量化、大数据、机器学习,新的策略和方法遍地开花。

此外,今年市场上还新增了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这一新的机构类型。无数新的机会,也潜伏在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之中。

因此,研究猿在业绩排名之外,也梳理了过去半年私募基金行业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回顾过往,以展望未来。

以下,是2019年上半年私募行业大事回顾:

 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仍无起色

过去3年,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长期徘徊在2.5万亿上下,这其中大部分又是股票类私募。

今年一季度,虽然A股市场涨势凶猛,但证券类规模却持续下滑,到4月终于终结连续15个月的缩水历程,然而随着4月中下旬A股市场震荡走势重现,证券类私募规模5月随即出现回落,并在6月份延续缩减趋势。

私募规模的变动取决于基金资产净值涨跌和客户申赎的双向力量对比。

4月之后的规模回落与净值下跌脱不了干系。

而今年一季度,不少私募上涨带来的收益,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弥补了2018年深度回调带来的损失,此时规模的下降恐怕更多的是“一元效应”心理在作祟——“一见回本,赎回走人。”

小私募募资难成大难题,公转私热情消退

募资难,这个私募机构中谈论了很久的话题,并没有在今年终结。但不少在2018年折戟的头部私募,却在2019年一改颓势迎来赚钱良机,认购头部私募产品的投资者也水涨船高。与之相对的,则是小型私募在面临更凛冽的募资寒冬。

在很多的投资者心中,私募的分类标准不是策略,其实就是两类,头部品牌私募和其他私募。

经历了早期战国风起、群雄逐鹿的私募行业,如今已经有一批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头部品牌。

这些百亿级的私募在过往业绩和公司口碑上也早已有所建树。

与其在鱼龙混杂的小型私募当中,面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去重新挖掘一家具有潜力的私募基金,“随大流”成为了许多一般投资者的选择。

头部私募“强者恒强”的吸金效应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

在这样的分化下,留给小私募、新私募的空间十分有限,曾经一度火热的公募基金经理创业奔私的情况也明显降温。

此外,许多脱离了公募平台创办自己的私募机构,但业绩却从此失去支撑的失败“奔私”先例,也让许多人面对转型更为谨慎。

  外资私募进军中国市场脚步不停歇,今年已有5家外资资管巨头来华落户

自2018年6月,外资开始在国内私募市场加速攻城略地,拿牌照的拿牌照,发产品的发产品,一片热闹。

而进入2019年以来,外资对中国资管市场的热情也并未消退。

仅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又有5家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而在目前已经备案的39只外资私募基金产品中,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产品占到了其中的14只。

此外,瑞银资产于近期管理推出了首只境内FOF产品,并正在向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随着该基金产品的推出,中国市场也将迎来首只由外资机构发行的私募证券投资FOF产品。

尽管近年来A股波动较大,但考虑到A股市场估值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辅以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预计未来仍将有更多长线资金流入。

从Wind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上半年外资私募关注度较高、调研较集中的上市企业与目前整体私募调研排名前十的有少部分重合。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私募的关注范围也不局限于大盘蓝筹股,而是扩展到部分细分行业龙头的中小盘公司。

不过,由于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全球贸易争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包括贝莱德、瀚亚等外资私募对下半年的A股市场表现出趋于谨慎的态度。

贝莱德在下半年展望中下调了与中国相关的新兴市场的投资观点,将亚洲(不含日本)股票的看法降为低配。

瀚亚投资首席投资官则表示A股大幅上涨还需等待催化剂,现阶段资产配置要更具战术性。

  私募基金进入资产配置新时代,首只资产配置类私募基金产品诞生

新类型的私募机构在今年上半年正式进场,打破了原先私募行业“天下三分”的格局。

除了已有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和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这三大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外,首批3家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于今年年初正式亮相。

而就在7月8日,国内首只私募资产配置基金产品诞生。浙江玉皇山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山南云栖私募资产配置基金,并于7月10日成功完成备案,首募规模1.5亿元。

实际上,从威廉·夏普、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基金等全球顶尖的捐赠基金,无不强调资产配置在投资中的重要性。

单一产品的暴利时代走到终局往往落得一地鸡毛,随之而来的则将是均衡配置的理念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中。

资产管理行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步入一个属于资产配置的新时代。新设资产配置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类别,将促进优秀的私募基金和FOF管理公司向全业态发展,降低管理成本,最终惠及广大投资者。

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断崖式下滑,证券私募规模再度缩水

从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情况月报来看,整个2019年以来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

截至2019年6月底,整体私募行业的管理人数量较2018年年末仅增加了502家,而2018年全年存量私募基金新增2507家。

尽管2019年的数据仅截止到6月30日,但半年新增502家的速度与过去几年相比的确是相去甚远。

而在不同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整体规模方面,股权私募和创投机构延续了上涨的趋势,而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的增速则在过去一年中变缓,甚至出现了连续一年的规模回落。

尽管在今年4月末,证券类私募的管理规模企稳回升,但5月以来又出现了规模的下滑。

私募积极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获配总市值高达12.68亿元

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最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科创板。

在经历了热闹的网下打新后,科创板即将在7月22日迎来正式的上市交易。

在协会的统计中,目前能够参加科创板网下打新的私募基金只有300多家。而在投资者分类上,相比公募基金A类投资者,私募基金作为C类投资者获配的比例会相对较少。不过,从实际的参与度上来看,这并没有影响私募基金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的热情。

根据已公布的网下配售结果,目前有大概290只左右的私募产品参与了科创板网下打新,获配的总市值高达12.68亿元。而在300多家符合资质的私募基金中,共有56家私募现身科创板打新获配名单,其中林园投资获配的新股市值最高,达到2.99亿元。

此外,不少无缘科创板打新的中小私募则欲借道公募基金,“曲线”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尽管借道公募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由于科创板网下打新规则是向公募等A类投资者倾斜,作为C类投资者的私募如果借道公募的壳参与打新,或也将在这场打新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上半年268家私募基金被公示失联,上百家机构被注销

 根据中国基金业提供的数据,截至6月18日,2019年上半年共有268家私募基金被公示为失联机构。此外,还有14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因为失联公示期满三个月且未主动联系协会而被注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私募基金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迅猛扩张。然而万里黄河,泥沙俱下。快速扩充的私募基金队伍中,不乏混水摸鱼者。

随着私募基金行业逐渐进入分化,大型私募基金强者恒强,而裸泳者也在潮退时现身。在这些失联和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许多机构涉及业务违规,也有多家管理人只剩下一个私募“空壳”,卖壳的生意在私募基金当中暗潮汹涌。

不过,随着监管逐步加大打击力度,更加严格规范私募基金的备案登记制度,这几年买卖“私募壳”的灰色生意已日渐式微。

在市场的震荡和调整中,对于大部分生存不下去的私募基金,失联之后也再难通过高价卖壳的方式“起死回生”,最终难逃注销的结局。

  证券私募受到上市公司青睐,多家公司认购数十亿私募产品

今年以来,A股有所反弹,部分上市公司或旗下子公司也开始在闲置自有资金管理上有了更多的动作,除了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外,今年以来证券类阳光私募产品也受到了许多上市公司的青睐。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九牧王先后两次各斥资1亿元认购了宽远资产和观富资产旗下的私募基金。

而除了九牧王之外,今年还有包括沙钢股份、大众交通、华升股份、雪浪环境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出资购买证券类私募基金产品。

私募基金管理人与上市公司合作,往往以“定制型”的产品为主,有些产品还会在合同中设置预警线和止损线。

比如,大众交通年初斥资3000万认购的秋晟资产旗下产品,就设有预警线0.8元和平仓线0.75元。

华升股份购买的则是金百灵旗下以公司名称命名的“华升1号私募基金”,并约定了投资期限为一年。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认购私募基金成为一种财务投资的选择,但他们对私募基金的选择也将更加严格,中长期有好的表现、资质优良的私募将更加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

版权声明: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