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灵魂:国内私募投研团队大起底

好买说:私募基金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就是赚管理能力的钱。而对于每一个管理人而言,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投研团队。市场中常见的投研建制可以从单一基金经理和多基金经理进行划分。

若将私募比作为人,毫无疑问净值和品牌是它的肉体的,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则是它的灵魂。在市场中,对于管理人的投资策略、重仓股、净值涨跌分析的文章、报告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对于管理人团队的分析却廖若星辰。

要知道,私募基金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们就是赚管理能力的钱。而对于每一个管理人而言,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投研团队。有的私募会选择在买方或卖方有多年经验研究员,希望他们可以立即上手;有的则会选择没有资产管理行业从业经历的人员,进行自主培养,这样一来投资理念也会更加契合。目前,市场中常见的投研建制有哪些呢?

国内主流私募基金投研模式 

                                                 

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 

在了解了国内大部分耳熟能详的私募后,笔者认为当前私募分类的第一层可以从单一基金经理多基金经理进行划分。

单一基金经理

对于单一基金经理而言,可以再从两个维度进行分解,一是团队是否自行培养。通常自行培养的私募团队,他们需要一段之间的磨合,但一段时间后理念上的契合会减少很多摩擦成本。相对的,招募有经验的分析师组建团队则是以宁缺毋滥地角度,希望充分利用分析师已有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团队实力。当然,也有或出于成本控制、或结合前两种的利弊,采用有经验的分析师+应届生或无经验的分析师,形成“阶梯化”的投研团队。

单一基金经理的投研建制 (是否自行培养) 

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

另一个维度则是从行业和研究方向划分,最普通有效地则是通过消费、周期、科技、医药几个大类进行划分,这也就是被应用最广泛的组建方式。一些私募会在此基础上增加部分具有特色研究小组,例如擅长行业趋势的会组建设立单独的行业比较小组、有个为迎合当前行业间的交织关系会组建产业链研究小组、还有的希望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辅助自己的股票策略从而设立量化研究小组。

多基金经理

对于多基金经理而言,可以就是否独立运作产品进一步分为单一产品线和多条产品线。(这里的单一产品线,我们是指90%以上规模是复制策略,其他为特定客户群组独立定制的除外)通常来说,这些私募的基金经理们都共事多年,彼此了解。他们有的会共同进行决策,有的则是采用分仓管理的方式的。而对于多条产品线的基金经理,有的是打造为了平台型私募,每位基金经理风格迥异,均为独立决策;而有的则是的在共同讨论和共同决策的基础上,在仓位和个股集中度上会根据自己的风格,或激进、或保守进行调整。下面我们通过案例和各位分享。

没有研究员私募的基金——淡水泉投研团队的进化

淡水泉是国内的老牌私募之一,熟悉淡水泉的人都知道他的逆向投资,但是或许不了解,淡水泉是家没有“研究员”的私募。之所以说淡水泉的投研团队没有“研究员”,是因为其“投研一体化”的理念。三十多位投研人士既是研究员也是投资经理,每位研究员都会负责一定的头寸。倘若将淡水泉比作是一辆车,赵军便如同核心发动机,而旗下的研究员便如同一个个小马达。在协同作战的基础上,力求发挥最大的功效。因而淡水泉在十一年间也形成了自己没有“研究员”的团队。

领先的平台型私募基金——百花齐放的高毅

高毅是家平台型私募基金,邱国鹭将其,“宁数星星,不数月亮”的理念运用到了选贤任能之中。高毅的团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邱国鹭本人曾在海外对冲基金奋斗多年,回国后也曾在南方基金不断践行价值投资的理念。邓晓峰则曾掌管公募和社保的双百亿资产。孙庆瑞曾任中银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偏股混合型基金6年业绩非常出色。冯柳是互联网上一名神秘投资高手,网名“茅台03”,独到的见解和市场洞察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粉丝。卓利伟曾在景林资产管理多个基金和QFII专户。王世宏则在高瓴资本担任总监和QFII团队核心成员。

一群人的舞台——汉和的导师培养机制

汉和在上述维度的划分中属于“单一产品”→“自行培养”的投研模式。汉和是一群人的“”舞台“,在这样的投研模式下,践行的是“双导师辅导制”。汉和的系统化投研模式如同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名新的研究员在刚加入汉和后就会被严格要求,一切都会向成熟研究员看齐:被指派完成投资标的的分析报告、行业信息的覆盖、投研流程的执行、标的的持续跟踪等等。在这个学习培养过程中,一名新的研究员会被分配一名主导师和一名副导师——都是已经培养成熟的研究员——进行辅导和跟踪。导师会根据每一个新晋研究员的特定,不断提出针对性意见,帮助他更快地融入汉和的工作环境,理解汉和的投资理念。汉和的投研系统在完善的流程中不断打磨,最终基于系统化的输入以及自主培养人才的高效执行,便可以像鲸鱼一样,吞下市场上所有的信息和研究报告,然后经过专业处理,输出最优质的研究结论。

团队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如今私募管理人的百花齐放。我们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组织建构是最好的,优秀的管理人在投研建制上的想法也大相径庭。未来,不同的投研建构究竟能为管理人打出多少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