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海通姜超:减税治好了“英国病”

好买说:英国撒切尔执政初期经济深陷滞胀泥潭,“英国病”愈演愈烈,政府采用了紧缩货币政策,并且大力推动国企私有化改革以提高效率,减税就成为政府所倚重的工具。姜超认为目前我国也正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可以学习借鉴英国80年代减税情况,并且减税不做强刺激,保持在负债率稳定。

摘 要

撒切尔时期:经济深陷滞胀,减税治好“英国病”。撒切尔执政初期经济深陷滞胀泥潭,“英国病”愈演愈烈。为了控制日益升高的通货膨胀率,英国政府采用了紧缩货币政策,并且大力推动国企私有化改革以提高效率,两者在短期都对增长形成不小的压力,而减税成为政府所倚重的工具。撒切尔首先对个人所得税大幅调整,削减纳税层级并将最高边际税率大幅下调,此外,公司税收减免同样较大,执政十年间减少公司所得税基本税率18个百分点,政府真心实意减税造成了税收增速大幅放缓。而撒切尔执政时期经济状况改善较好,通胀水平得到控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减税政策并未以政府财政赤字提高作为代价。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减税和国企私有化释放了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力,并且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股市表现要好于房市。80-89年间英国股价指数的平均增速仍在17%左右,而同一时期房价的平均增速约为11%,低于股市6个百分点之多。

布朗时期:减税应对冲击,财政赤字攀升。布朗政府执政时期恰逢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各国经济形成了较强冲击,英国也未能幸免。为应对危机冲击造成的经济下行,政府再次祭出减税政策,个税、公司税、增值税等主要税种的税率普遍下调,此外,公司税方面还推出了延长亏损结转期限、延迟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税率计划的时间等配套措施。在大力推进减税的同时,布朗政府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经济复苏,英国经济逐渐从危机时期的低点企稳修复。但刺激政策以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作为代价。08年英国预算赤字水平超过了此前五年平均值的2.5倍,09-11年又扩张到08年水平的2.5倍。

脱欧时期:增长压力显现,减税让利企业。近年来英国经济增长再度面临压力,增速中枢不断下移,是陷入金融危机后经济最薄弱的阶段。此外,英国“脱欧”进程引发的担忧也在持续发酵,增长压力料将持续。而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已在路上。为应对经济低迷,减轻美国减税造成的税收竞争压力,英国政府在公司税上大做文章。一方面,不断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另一方面,提高研发支出的扣除比例,以激励企业创新。调减公司税率使得政府的部分收益让渡给了企业,提高其利润率水平,投资回报率也同步改善。

英国减税经验: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减税不做强刺激,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80年代减税浪潮中,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最大不同在于,英国政府在减税的同时并未对经济进行强刺激,因此并未伴随着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和政府债务的过快扩张,也被学界称之为“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目前我国也正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减税降费来托底经济的同时如果推进较强的刺激政策,势必会将政府债务水平推升至新的高度;持续调减公司税率,保持税收水平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保持英国在企业税收负担上的国际竞争力,其持续不断地对公司税率下调,目前其公司税税率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偏低水平。而我国企业广义税收负担偏重,在美英双双调减企业税率的情况下,若我国给企业减负程度不及预期,则会增加我国企业的相对税收负担,也不利于吸引优秀的海外企业来华投资;免除额动态调整,削弱物价干扰。近年来英国减税看似对于个税的调整幅度不大,但其实英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免除额部分每年都会进行动态调整,以避免仅因物价上涨而造成的个人税收负担的“虚增”,而我国个税起征点并未建立随物价动态调整的指数化机制。随着物价指数的上行,调整机制的僵化或将再度引发上调压力。

在上篇专题中,我们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减税浪潮及其带来的启示。事实上,减税政策作为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财政手段,并不是被美国专美于前,英国以其市场经济发源地的地位,同样依靠减税屡次摆脱经济增长困境。本篇专题中,我们对英国二战后的历次大规模减税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找到可供我国税改借鉴的成功经验。

1.  撒切尔时期:经济深陷滞胀,减税治好“英国病”

干预经济弊端,经济深陷滞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大政府”模式与高税收高福利政策相伴随。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

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61-70年英国经济增速中枢在3.3%的水平,而71-80年增速大幅下滑至2.2%,甚至在74-75年、80-81年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率开始持续走高,两次石油危机更是令其雪上加霜。61-70年英国CPI的平均增速水平只有4%,71年就已突破9%,74-81年间更是几乎每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除78年短暂回调外)。经济深陷滞胀的泥潭之中,“英国病”在此时已经愈演愈烈。

提高利率治理通胀,国退民进释放活力。为了控制日益升高的通货膨胀率,英国政府采用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基准利率水平由77年底的7%一路升至79年底的17%,两年时间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在撒切尔执政初期的80-82年也维持在1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做长期正确的事情,撒切尔政府还大力推动国企私有化改革,整个70年代,国企雇佣了全英国25%的劳动力,却只贡献了10%的GDP,效率低下可见一斑。而国退民进释放了经济活力,英国人均产出增长率在80年代后开始逐渐回升。

但无论是治理通胀的货币政策,还是国退民进的私有化改革,在短期都会对经济增长形成不小的压力,比如推升了当时的失业率水平,而减税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有力地对冲经济下行,自然成为了被当时的撒切尔政府所倚重的政策工具。

直接税收为主,所得税占比近半。英国的税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其中所得税是英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撒切尔夫人刚上台的79年,所得税税收占英国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48%,税收收入的近一半都是由所得税创造。除此之外,增值税也是英国税收中的一大重要税种,79年增值税税收收入占英国总税收收入的比重达15%,所得税和增值税合计超过政府总税收的60%,因此英国的历次税改也均从这两大关键性的税种入手。

减税大刀阔斧,个税大幅调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面对困窘的英国经济,出台了大刀阔斧的减税措施,首先就是对个人所得税的大幅调整。78年以前英国的个人所得税颇为繁重,采用九级累进征税制,且最高边际税率高达83%,税率偏高而征税层级较多。撒切尔政府在1979年和1988年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两次削减,至88年个税的征税层级只有两级,同时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40%,削减幅度超过40个百分点,并且相应地提高了各项免除标准,极大地减轻了社会的税收负担。

调减公司税率,优化税收结构。除了对个税的调整之外,撒切尔政府对公司税收部分调减幅度同样较大,公司所得税基本税率由80年左右52%的高位不断下调,在其执政末期的90年只有34%,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减少了18个百分点,每年下调接近2个百分点,极大地减轻了企业部门税收负担。此外,在减少直接税征收的同时,适当增加间接税的比重,以优化税收结构,提高了增值税和部分奢侈品税率。

减税真心实意,税收增速放缓。虽然撒切尔推行的是结构性政策,降低直接税比重的同时,适当提高了间接税税率,但由于英国税制以直接税为主,并且政策意图仍在于通过减税来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因此从效果上看,结构性减税政策仍然诚意满满,政府税收增速从76-80年间17%的平均水平降至81-85年间不足10%的水平,86-90年间撒切尔执政末期更是只有8.6%左右,税收增速的大幅放缓体现了政府减税的真心实意。

增长反弹通胀缓解,财政并未大幅赤字。撒切尔执政初期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经济增速从80年的-2%企稳回升,82年即由负转正,到撒切尔执政后期的87-88年一度超过5%的水平。通胀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CPI增速80年仍在17%的高点,82年就已降至10%以下,83-89年间也不足5%的水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撒切尔的减税政策并未以政府财政赤字提高作为代价,恰恰相反,撒切尔执政时期财政赤字问题有所缓解,甚至在后期出现了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资产价格上涨,股市好于房市。而在这一时期,由于减税和国企私有化释放了企业主体的经济活力,并且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在撒切尔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内,在资产价格表现上,股市要好于房市。即便考虑到87-88年“黑色星期一”所引发的全球性股灾,80-89年间英国股价指数的平均增速仍在17%左右,而同一时期房价的平均增速约为11%,低于股市6个百分点之多。

2.  布朗时期:减税应对冲击,财政赤字攀升

金融危机冲击,英国难以幸免。布朗政府执政时期恰逢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至全球市场,对各国经济形成了较强冲击,美、欧、日GDP增速从07年一路下滑,至09年跌幅均超过了2.5%。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英国自然也难以幸免,其经济增速从07年的2.4%大幅跌至09年的-4.2%。下滑幅度超过了6个百分点。

减税刺激经济,税率普遍下调。为应对危机冲击造成的经济下行,政府再次祭出减税政策。主要税种的税率普遍下调:个人所得税方面,将01年以来就未变动过的基准税率由22%下调至20%,降低了2个百分点;公司所得税方面,主税率也由自99年就未调整过的30%下调至28%;增值税方面,将标准税率由17.5%暂时性下调至15%。此外,公司税方面还推出了延长亏损结转期限、延迟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税率计划的时间等配套措施。

货币政策配合,消费投资复苏。在大力推进减税的同时,布朗政府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经济复苏,英国基准利率由07年的5.5%大幅降至08年底的2.1%,09年更是降至0.5%的水平。英国经济也逐渐从危机时期的低点企稳修复,10年2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就已双双转正,逐步走出了危机泥潭。

刺激政策存在代价,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当然,减税与货币扩张政策同时推进也并非十全十美,刺激政策是以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作为代价的。03-07年的五年间,英国公共部门的预算赤字每年仅在约140亿英镑的水平,而08年预算赤字水平即上升至超过370亿英镑,超过了此前五年平均水平的2.5倍,09-11年的三年间更是大幅增长,平均每年约在超过900亿英镑的水平,在08年的水平又扩张到约2.5倍。

3.  脱欧时期:增长压力显现,减税让利企业

脱欧引发担忧,预估增速放缓。近年来英国经济增长再度面临压力,增速中枢不断下移。我们统计了英国自1951年以来每五年的GDP增速中枢水平,我们发现,从16年开始至今的GDP增速中枢约在1.6%左右,仅高于06-10年0.6%的水平(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是51年以来的次低点,英国陷入金融危机后经济最薄弱的阶段。此外,英国“脱欧”进程引发的担忧也在持续发酵,增长压力料将持续。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OBR)在其公布的财政预算中,曾将19 年和20 年GDP预估增速分别从之前的1.7%和1.9%调降至1.3%,虽然17年英国经济增长略超预期,但仍较16年有所放缓,因此最新的预算报告中对此较低增长预期并未改动。

美国减税已在路上,削弱英国竞争实力。另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已在路上,其推行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将企业所得税率从目前的35%下调至21%,并将海外利润一次性汇回,由之前按35%的税率纳税改为现金资产按15.5%的税率减征,非流动资产按8%的税率征收。美国大幅下调企业税率使得其税率水平与英国已非常接近,若英国政府按兵不动,则势必会降低其对于企业经营的吸引力,削弱英国经济的竞争实力。

减税应对低迷,降低公司税率。为了应对经济增速低迷,减轻美国减税造成的税收竞争压力,英国政府在公司税上大做文章。一方面,不断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公司所得税主税率一路下行,从08年的28%,到15年已降至20%的水平,17年再次将其下调至19%,并且特蕾莎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公司所得税率进一步降至17%;另一方面,提高研发支出的扣除比例,从18年起将研发支出可抵扣费率由11%提高到12%,以激励企业创新。

减税让利企业,提升投资回报。调减公司税率改变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是将政府的部分收益让渡给企业,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投资回报率也会同步改善。随着公司所得税率的不断调减,英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自15年3季度9.1%的低点一路上行,至17年底达到16%的顶点,18年1季度仍维持在15%的高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4.  英国减税经验: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

回顾英国二战以来的减税历程,其中不乏值得我国财税改革借鉴的宝贵经验。

减税不做强刺激,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首先,在80年代的减税浪潮中,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最大不同在于,由于对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恐惧,英国政府在减税的同时并未对经济进行强刺激,因此在减税过程中,并未伴随着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和政府债务的过快扩张,也被学界称之为“没有赤字的里根经济学”。英国一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自撒切尔执政初期50%左右的水平一直降至卸任时30%左右的低点,控制财政赤字叠加经济稳健增长,令政府负债率水平持续下降。目前我国也正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减税降费来托底经济的同时如果推进较强的刺激政策,势必会将政府债务水平推升至新的高度,英美80年代减税情况的对比值得我们深思。

持续调减公司税率,保持税收水平的国际竞争力。尽管英国是以直接税为主要税收收入的国家,但为了保持英国在企业税收负担上的国际竞争力,其持续不断地对公司所得税税率进行下调,根据KPMG的统计,目前其公司税税率为19%,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偏低水平,仅高于德国和加拿大,而即便如此,在特朗普掀起减税浪潮下,英国首相再次承诺,要将公司所得税税率在20年降至G20国家最低水平。据KPMG的统计,我国企业所得税率处在中等水平,但包含社保费用在内的企业广义税收负担偏重,而在美英双双调减企业税率的情况下,若我国给企业减负程度不及预期,则会增加我国企业的相对税收负担,也不利于吸引优秀的海外企业来华投资。

免除额动态调整,削弱物价干扰。近年来英国减税看似对于个税的调整幅度不大,但其实英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免除额部分每年都会进行动态调整,以避免仅因物价上涨而造成的个人税收负担的“虚增”,英国个税的免税额(非老年人且单身)已从05年的不足5000英镑升至18年的接近12000英镑。而我国个税起征点自11年由2000元调整为3500元以后,长达六年均未调整,今年个税法修改将其提高为5000元,但并未建立随物价动态调整的指数化机制。随着物价指数的上行,起征点调整机制的僵化或将再度引发上调压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