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发文支持消费金融,它和P2P可不是一回事!

好买说

金融科技创新一直是这几年的热词。提起金融科技创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P2P。然而近一年P2P行业的乱象频发,平台的“爆雷”与“跑路”深深伤害了一大批投资者。

然而,和P2P同属于金融科技行业,消费金融这几年却迎来如火如荼的发展,像分期还款这种购物方式早已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各项法规严格监管P2P业务模式的态势不同,正规的消费金融得到了监管的大力支持。

今年8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明确提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

那么,消费金融和近来频繁爆雷的P2P有何不同?它何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

消费金融≠P2P

P2P似乎已成为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代名词。不管是消费金融,还是供应链金融,亦或者是互联网保险等,但凡是新型金融科技的,通常就会被认为是P2P。但其实消费金融和P2P并不是一回事。

P2P平台按照严格主要是撮合投资人和借款方的中介机构,投资人在一些P2P平台投资的钱真实分散出借给了大量小额借款人,但是实际中也有不少平台实际采用P2B的模式将资金集中拆借给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可能用于企业运营、厂房扩建、对外投资,也可能是过桥资金,借款方可以是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

虽然按照监管的要求平台只应进行撮合,但是实践中由于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事实,大多数撮合的业务最终形成了P2P平台自己的负债和资产,由P2P平台提供间接增信。

钱借给企业以后被用在哪里,投资人很难详细查证。这也是一些P2P平台存在自融、集资诈骗的重要原因。有些时候投资人的钱没有流入到借款企业中,而是进了平台自己的腰包,用于高管的个人挥霍等。

另外,在p2p行业中,作为借款方,中小微企业借款金额通常也会比较大,而且经营深受宏观环境影响,该类企业今年的再融资压力巨大、违约风险比较高。而且更为头疼的是,伴随着监管对于单一借款人的总额限制,这类项目的合规性也在不断受到挑战。

和P2P不同的是,消费金融主要是借给了真实的个人消费者,金额普遍较小,具有小额分散的特征,加上完善的前端反欺诈风控,更容易分散风险。

和P2P中企业借款用于投资和经营不同,消费金融主要用于个人消费,资金用途明确,叠加技术不断完善的互联网风控与完善的代支付体系,消费金融更契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消费在GDP的占比持续提升。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持续增长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国家层面看,发展消费金融,能够推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快速的发展。从个人层面而言,消费金融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消费金融潜力巨大

消费金融公司在西方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消费金融公司是非常普遍的金融服务公司,成为一个高度成熟和庞大的专业化信贷市场。它不是个新鲜事儿。

消费金融发展较早的当属美国,最初还是分期付款的形态,主要是解决由移民、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下的中低收入人群购买农具和房产等刚需。

美国消费金融产业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益于美国“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婴儿潮”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金融快速发展起来。

美国的消费信贷产品很多样化,分为循环信贷和非循环信贷,下面还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学生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循环房屋净值贷款、发薪日贷款等。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底,美国消费信贷达37629亿美元,占GDP和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0.2%、29.5%。

相比国外市场,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起步较晚,2010年第一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才正式成立,但是2015年宽松周期后消费金融行业迎来大发展。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在2017年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904%。

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过去今年中国人均收入一直在上涨,但现在也只有9000美金,相比其它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韩国是3万多美金,日本是4万多美金,美国是6万多美金。另外,从消费观念上,老百姓也从过去不敢消费到敢消费、能消费,再到分期消费、大胆消费,在消费规模创新高的同时,消费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

除了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国美等依托于电商平台的非持牌机构外,消费金融领域的另一主力军,比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多处在业务、市场、利润高速增长的阶段。

要知道,国内消费金融牌照的门槛比较高,目前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也只有20多家。头部消费金融的优势更为突出,营收及净利润都迎来了大爆发,比如2017年中银、招联、捷信三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净利润超过10元亿,其中捷信的营收更是突破100亿元。

而根据高盛去年8月发布的报告《2017中国金融科技崛起》, 2016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余额达到5.8万亿元,未来消费金融市场将继续稳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值将增长为13万亿元。优质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和利润也将借此再上新台阶。

化解互金风险不能一棍子打死

这两年,宏观经济形势与不断调整的监管之下,类金融行业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P2P类机构,跑路新闻不绝于耳。但我们不能因为P2P领域乱象就否定其它互联网金融其它业态的发展。

要知道,互联网金融并不等于P2P网贷,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吴震说,互联网金融就有19种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等,P2P网贷只是其中一类。不能因为P2P存在风险就将整个互联网金融喊个“一刀切”。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符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同是金融科技创新,消费金融和P2P受到了监管千差万别对待。不管是打压还是鼓励,这其实都迎合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防金融风险,一方面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总结

监管支持消费金融发展,通过发展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这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符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要求。

版权声明: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说明书,确认您自觉履行投资人的各项义务,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 好买Copyright © howbuy.com, in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3295号]

关于好买私募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使用条款 | 隐私条款 |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