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基金

当前位置:首页 - 私募股权 - 私募股权要闻 -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明德生物今登A股:君联资本大健康产业的投资逻辑

  • 分享至:
  • |
  • |
  • |
  • |
www.howbuy.com2018-07-10 10:19来源:君联资本
好买说:7月10日,君联资本所投企业明德生物在A股中小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932)。君联资本于2014年投资明德生物,是公司最早、最大的机构投资人。

7月10日,君联资本所投企业明德生物在A股中小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002932),明德生物此次IPO共发行1664.63万股,计划募集资金3.4亿元,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扩建、移动医疗产品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明德生物主要从事POCT(point-of-care testing)快速诊断试剂与快速检测仪器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成为POCT 领域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在POCT 快速诊断试剂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掌握了全血滤过技术、多重抗体标记技术、胶体金炼制技术、化学发光磁酶免疫技术等,并依托上述技术建立起POCT 试剂研发平台,产品线覆盖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妇产科优生优育、健康体检六大领域20余类疾病检测。

左起:明德生物联合创始人王颖博士、陈莉莉博士,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汪剑飞

君联资本于2014年3月投资明德生物,是公司最早、最大的机构投资人。投资时,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投资后君联资本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人才招聘、优化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共同的探讨并给予了支持。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公司营收从2013年2500多万元增长到2017年1.65亿元,公司业务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多个系列产品。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汪剑飞表示:“君联资本对IVD(体外诊断)领域有长期系统性的研究和积累,体外诊断试剂是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其中POCT产品过去几年在中国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产生了多家上市公司。快速、便捷、准确的床边诊断产品,更有利于临床科室实现快速诊断,为患者带来更及时的治疗。”

汪剑飞介绍,明德生物在君联资本投资时虽然并非行业的领先者,但与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陈莉莉博士和王颖博士结识之后,发现她们对行业的理解深刻,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战略明确,尽管公司当时产品还不够成熟,规模还很小,但因为看好创始人团队,最终君联资本选择了投资明德生物。明德生物也是在医疗健康行业里,少有的两位女性创业者将企业做大并发展走向资本市场的代表。

除了明德生物,君联资本在医疗器械和诊断领域投资的代表项目还有康达医疗、国科恒泰、澳华光电、博慧斯、健耕医疗、星童医疗、迪尔生物工程、海斯凯尔、瑞奇外科、心诺普等企业。

从2008年开始做医疗投资,君联资本在此领域至今已累计投资超过7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7亿美元。近年,医疗健康领域“独角兽”频出,君联资本大健康产业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未来还有哪些投资机会?与您分享《中国企业家》专访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的投资观点。

大健康产业的投资逻辑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王俊峰

医疗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仅靠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医疗,往往行不通。

口述 |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王俊峰    

采访整理 | 《中国企业家》记者 粟灵

编辑 | 米娜

今年的大健康产业和三年前相比,独角兽频出。我觉得这是几个层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政策面。国家鼓励创新,提高了准入门槛,从而实现了优胜劣汰。“中国神药”退出市场,给真正的创新药腾出了空间,这就激发了投资人投资创新药的热情。

第二,人才面。“千人计划”近万名人才回归,海外军团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医疗创新方面的实力。

第三,资本面。一方面,投资人在看到赚钱效应后,投资意愿更加强烈;第二,港交所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规,使这类企业又多了一个退出通道,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这是背后的真正原因。

君联资本从2008年开始系统地在大健康领域布局。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投资了70多家公司,累计投资金额超过了7亿美金,并于2015年成立专门的医疗专业基金实现医疗健康全领域和全频谱覆盖,同时,贝瑞基因、药明康德、信达生物、明德生物等公司的上市或准备上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局面。

具体到创新药、医疗器械、诊断技术和医疗服务等四个细分领域,我们的投资相对比较均衡。

在创新药领域,我提出“6P”投资策略:Pipeline(管线)、Platform(技术平台)、Perfomance(研发竞争力)、Patent(专利)、Price(价格)、People(团队)。

首先,随着创新药的发展,目前这类项目估值开始出现显著的泡沫,我们一直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早期投资。

第二,选择技术上领跑市场3-5年的选手,会优先看技术是不是国内领先、在全球是否有竞争力。我们现在要投的是两三年后成为主流和头部的行业及企业。比如,我们最近关注TCRT,也关注一些创新靶点的项目。我们在两三年前完成了单抗药、双抗药的布局。

第三,关注项目团队的创造力和经历的完整性。“带头大哥”最好有大型药企背景经历,在多个岗位和部门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时,有很好的团队互补:有的强于研发、有的强于CMC(Chemical,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有的强于临床申报,强有力的团队组合,会使得项目成功的概率更高,而不只靠技术打天下。

第四,特别关注公司的BD(商务拓展)团队。能够找到好的战略合作伙伴,把公司的产品授权出去,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提前实现收益。把好的产品线引进来,意味着公司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科技是一条线、BD是一条线,这两手对于早期创业企业都得硬。

在医疗器械领域,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小快灵”和“器械+”,倾向于早期和扩展早期的投资。

大设备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巨头GPS(GE、飞利浦、西门子)有显著优势。国内厂商要想成功,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政府支持。

我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太多优势,所以还是强调技术创新,在“小快灵”上做文章。就是小设备、快速检验出结果、灵敏度高、检测效果好。聚焦于医学高值耗材、可降解医学材料、便携式检测设备等,这些是我们的投资主战场。

“器械+”,我们更多在做“器械+服务”和“器械+耗材”,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从而实现单位客户的价值最大化。由于这样的策略,生态圈的价值就很重要,需要把我们的诊断技术、医疗服务资源结合起来,迅速实现渠道扩展。

我们对医疗AI的投资是偏谨慎的。大部分的AI项目,概念大于实质,估值飙升过快,还面临变现难的问题。如果要投资的话,技术要有领先性,商业变现也能看到相对清晰的路径,希望在早期介入,有效的控制估值。

在诊断技术领域,第一位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能够满足一些未满足的检验需求。其次,则是在已经满足的需求下,能够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

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深入和诊疗习惯的变化,以及在国家改变“以药养医”的政策背景下,医院寻找新的创收渠道的需求,医学检验会进入一个快速的上升期。所以我们对这一块还是非常重视的。

在医疗服务领域,有两条不同的投资路线。

第一,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医疗服务由于投资周期长,资产很重,回报相对较低。我们的投资策略强调寻找医学高地,投资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的资本效率偏低,相对而言专科医院盈利更容易,在多点的规模复制也更可得。

在专科医院中,我们强调医学高地。讲白了,就是有没有领军式的专家和医生,他往往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最新技术的落地,代表着口碑,这是患者最关心的,也是流量的保证。

此外,像口腔连锁、血透连锁、社区诊疗连锁等满足日常消费类治疗需求的项目,今天看起来也是不错的。 

第二,围绕大健康产业的专业服务,比如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医药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等,周期短,弹性比较大,服务的属性也比较强,基本上都是面对着专业机构的市场化的供应商,商业逻辑也比较简单。我们2008年刚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时候,最早投的几家就是在这个领域,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

互联网医疗、O2O领域我们都相对保守。医疗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必须对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和专业背景,如果仅靠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医疗,往往行不通。在经历了一波互联网医疗项目投资的高潮和低谷之后,有一些项目死掉了,活下来的一定程度上通过了市场的验证,有很多不错的公司,所以我们会认真地再去看一看,选择合适的投资机会。

我们整体的投资风格特别看重基本面,看重人和事的匹配。我们愿意稍微冷静一点地去看待这些投资机会。要么比别人早,要么就是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再进去,挑个合适的标的。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君联资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将本文分享至:
  • |
  • |
  • |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 (样本)
  • (样本)
  • (样本)
立即订阅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1